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大河报》:到产业一线去!那里是最好的试验田

《大河报》,11月13日:第AⅠ12版:现代农业


到产业一线去!那里是最好的试验田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丽文图

  从一名科研人员到主管三个产业的领导干部,孔维丽的角色转换和岗位适应既给了她较大的挑战,也让她在所坚持和热爱的领域更加深耕和更多斩获。2019年9月上旬,孔维丽作为第17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南阳西峡县挂职产业集聚区副主任。同时,作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西峡县委县政府同时安排她协助主管农业副县长,当时分管“菌果药”三大产业。

  “作为一名食用菌科研工作者,到产业一线去!那里是最好的试验田,在西峡能找到产业发展问题,科研发展方向!”孔维丽给自己打气。 


科研优势要与优势产区结合
    据了解,西峡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深山区县,一个乡镇三个产业全部走一遍需要3—5天时间。为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孔维丽走完了香菇百公里长廊和猕猴桃百公里长廊,了解了“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科技问题。
    在西峡服务期间,每月在西峡工作时间在20天左右。西峡到郑州,5个小时的路程,一年来往返几十次,跑坏了一辆自己的私家车。
    “科研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科研优势要与优势产区结合。西峡是全国第一香菇大县,农民的收入60%来自于香菇产业,西峡引领着全国的香菇产业发展方向。”孔维丽说。为实现科研工作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孔维丽把科研工作带到了西峡,把生产、企业作为试验场、实验室,从52个香菇品种中选取10多个香菇品种,并在百菌园企业进行鉴定评价。百菌园王总表示,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力巨大,“孔维丽为香菇品种的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
服务西峡彰显硬核担当
    猕猴桃、香菇、山茱萸为主的“果、菌、药”三大特色产业是西峡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9年三大特色产业的年综合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香菇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50亿元。
    扎根西峡,只争朝夕。一年的服务时间,孔维丽为西峡的特色农业呈上了满意答卷。这期间,她考察了解了近300家香菇加工企业,100多家出口企业,以及猕猴桃高标准园区、猕猴桃小镇的建设情况,柴胡、血参、桔梗、五味子、连翘等中药材生产基地。孔维丽全面了解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并挖掘了三大产业的共性问题,撰写《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西峡特色产业的发展,具体实施上,孔维丽提出“活起来、串起来、提起来”西峡特色产业“三起来”发展措施。她建议,“努力盘活国家、省、市三级专家资源,国家、省两级产业技术体系人才资源。引进青年人才,用好20万本土技术能手。”通过信息化建设,把“研发+生产+加工+市场”4个龙头串起来;通过信息化建设,把“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串起来;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企业+基地+互联网”带动模式,把小农户融入产业链。“发展标准化生产,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三链同构,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提质增效;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智能化管理,实现节本增效;推动三个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把猕猴桃、中药材的生产废弃物开发成食用菌基质,把食用菌菌渣和药渣制作成有机肥,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循环增效。”
下沉基层做好产业顶层设计
    孔维丽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她极力争取河南省农科院“四优四化”项目、“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落户西峡,同时为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了河南省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财政支持项目,申报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她还提出西峡香菇产业集群“五个中心建设方案”,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落地该县;2020年5月底,“产业集群现场观摩与交流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峡成功举办;7月,西峡县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县;随后组织3家企业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一家申报省级工程中心;组织指导农业农村局申报特色产业三年培育计划,申报三农补短板项目25项。部分项目已经入库获得资助。
    为推动西峡食用菌清洁生产,组织菌办制定全县香菇“清洁”生产行动方案,协助参与农业农村厅撰写了《河南省食用菌绿色生产三年行动方案》,主办西峡召开的全省食用菌清洁生产现场观摩会。
主动作为做好政府参谋助手
     一年的挂职锻炼期间,孔维丽深入基层调研和开展工作,全面掌握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坚持吃住在县,工作期间不离县。
    在基层的工作经历,也使她更新了理念,找到了科研方向。通过不同时期到基地调研香菇生产,与加工企业深入座谈,孔维丽表示,“未来3~5年,通过分类施策,组织研究团队逐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设施需求、集成技术等难题,通过政策建议、项目实施、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等综合措施,有效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孔维丽在体验中这样写道:基层的工作压力和责任并不比上级机关、科研院所轻。“基层是一片热土,通过锻炼端正了对基层干部的态度,更多的是敬佩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