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河南科技报》:希望,在那有机的田野上

《河南科技报》,11月13日:A1版 ,头版


希望,在那有机的田野上

——河南省有机肥替代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积极推进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民 郭俊娟 文/图

    万物生长靠太阳,作物高产靠土壤。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土壤。土壤是万物生长的根基,土壤是各种作物生长所依赖的环境。所以,小心呵护土壤,保护自然环境,是当代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章节中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目前,正在四个县区实施的河南省有机肥替代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就是适应这一时代需求的大型耕地保护技术项目。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6日,该项目启动仪式分别在武陟县、卢氏县、西峡县举行,兰考县正在有序进行中。
土壤问题亟待解决
  曾几何时,由于生产方式不合理,特别是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我国耕地土壤存在耕作层变浅、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土壤酸化、次生盐碱化、营养失调、遭受侵蚀等严重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作物的平均施肥量曾经是美国的2.28倍、巴西的5.79倍、澳大利亚的8.85倍,肥料当季利用率仅10%~30%,我国粮食产量从1950年到2012年间增加4倍,施肥用量增加了43倍,每年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
  时不我待,改土培肥势在必行。据专家介绍,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都有一定的改土培肥作用。其中,生物有机肥不仅具有有机肥的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保水保肥、促进根系生长作用,还具有微生物菌剂的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刺激作物生长、高抗逆、抗重茬功效,因此,重视施用有机肥必将是我国土壤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向。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土壤和肥料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在40%~60%。化肥一方面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方面也会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突出问题。同时,我省拥有数量巨大的畜禽养殖粪污(2.4亿吨)、农作物秸秆(7700万吨)等有机肥源,这些有机废弃物处理不当,将成为重要的污染源,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把农业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适当替代化肥,既可达到减量施用化肥的目的,又可降低污染风险,还可改良土壤。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利国利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在面源污染压力十分突出的当下,更好地发挥科技作用,加快构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可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有机肥替代方兴未艾
  10月中旬,河南各地到处是一派繁忙的秋耕秋播景象,但在豫西北的焦作市武陟县圪垱店镇圪垱店村,农户们却不像其他地区那样提前购买化肥。10月1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农户一方面正在积极进行土地深耕秸秆还田,一方面抓紧施用由省农科院配送的生物有机肥和配方肥。负责指导监督实施这一项目的省农科院资环所司贤宗博士告诉记者,作为全省四个试点示范县之一,武陟县主要试验示范大田有机肥替代技术。记者看到,现场正在实施的“秸秆+深耕+配方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直接将秸秆粉碎深埋,方便快捷。武陟县示范的另外一个模式是利用玉米秸秆栽培蘑菇,到第二年春天腐解后的秸秆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拉长了产业链。据试验核算,每亩食用菌可收入2000多元,同时施用有机肥的粮食每亩可增收300元左右。食用菌(大球盖菇)在消解秸秆过程中,还可抑制病原菌,有效缓解土传病害的发生。随后,记者还随专家团队先后到武陟县乔庙镇冯丈村、詹店镇王菜园村察看了这一项目的实施情况。
  这是河南省有机肥替代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一个场景,这一项目由省农科院主持并负责技术指导。除武陟县外,实施大田作物有机肥替代的还有兰考县,两县今年各示范1万亩。
  据负责项目技术指导的省农科院资环所副所长张翔介绍,为了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在示范县的选择上,创新性地选择了丹江口水源地的卢氏县与西峡县,以及沿黄地带的武陟县与兰考县,前者是为了减少化肥对南水北调水源的污染,后者是为了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生态发展。在示范作物上,项目专家参考农业农村部围绕果菜茶等经济作物的情况,我省重点示范大田作物有机肥替代,除了上述的武陟县和兰考县之外,卢氏县重点示范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把秸秆、畜禽粪便、种植食用菌的菌渣加工成有机肥,而中药材大县西峡县主要是把生产中药材产生的药渣就地加工成有机肥循环利用。
  四个示范县按照四个模式,各有侧重,齐头并进,把当地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既可以解决当地废弃物未经资源化利用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又可以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环境治理问题。
纲举目张全面推开
  河南省有机肥替代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采取省农科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由省农科院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实施。项目实施主体为项目所在县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企业等,按照“政府引导、科技引领、企业推动”的方式组织实施。自立项以来,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督促和指导下,各项工作纲举目张全面铺开。
  在实施过程中,专家团队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情况,分别开展有机肥替代技术研究与推广,推出有地方特色的、适应当地农民习惯的有机肥替代技术模式。同时分类施策,对不同作物类型提出个性化、系统化的有机肥替代方案,推动土地的用养结合、种植养殖结合、农菇结合,建立种植业-养殖业-菌物业三业并举的循环农业格局。坚持经济安全,充分评价不同有机肥替代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充分评价不同有机肥资源处理方式及施用的环境安全性,在评价基础上开展相关产业技术和工程化应用的集成配套、示范推广。做到有限替代,突出养分等量替代,实现产量与地力双提升、产品质量与环境质量双跨越、有机肥与无机肥双结合、农业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
  按照计划,通过项目实施,推进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在布局上相匹配,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提升种植与养殖结合水平。采取集中连片、整体实施的示范方式,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推广“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和“有机无机平衡施肥”技术模式,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提升标准化生产与绿色产品供给水平。构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有机肥资源的有机替代模式,形成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中心、各示范区为基地的平衡施肥网络和有机肥替代工程化应用体系。
  这是一场技术大攻坚,通过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生态、不同生产方式的有机肥替代技术,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这是一场产业大升级,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和安全的原则,打造种、养、加联动产业新格局;这是一场乡村大动员,政府引导、科技引领、企业推动,让农户尝到甜头,养护曾经被人冷落的土地。
  届时,我们不仅可以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美好愿景,而且可以体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丰富内涵。希望,就在那有机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