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河南科技报》:强化科技创新 打造农业“芯片”

《河南科技报》,1月8日:A1版


强化科技创新 打造农业“芯片”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纪实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民 郭俊娟 文/图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长期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河南省农科院)聚焦河南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推广应用,在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示范推广、产业化方面基础扎实,形成了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和重点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着力种业创新 提升科技支撑
    在优质专用小麦育种方面,“十三五”以来,河南省农科院通过审定小麦新品种40余个,推广面积4亿多亩。先后育成的高产品种豫麦13、优质强筋品种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相继获得国家大奖。其中,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较好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首次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成为我国小麦优质育种和生产优质化的标志性品种,连续6年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累计推广种植2.7亿亩;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深受粮食和加工企业的认可,推广应用15年来至今仍为国产优质麦主导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1亿亩。在玉米育种方面,先后育成了郑单8号、郑单14号、郑单958等系列高产玉米新品种,其中郑单958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时代,连续17年居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第一位,累计推广种植8.3亿亩,成为建国以来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显著提升了我国玉米产业的整体水平,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优质花生育种方面,建立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优质、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带动我国花生遗传育种跻身世界领先行列;选育出豫花1号、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等系列早熟高产花生品种45个,相继成为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花生品种的更新和生产的发展。
  在大力加强品种选育的同时,河南省农科院积极开展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河南省农科院研发的粮油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在全省的覆盖率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优质小麦规模化订单生产400多万亩,培育出优质高油、高油酸花生品种,推广种植面积800多万亩,占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40%以上,其中豫花37号、豫花65号已成为河南主推品种;通过院地合作培育了“延津优质强筋小麦”“淮滨优质弱筋小麦”“息县酿酒小麦”“正阳花生”“平舆芝麻”等知名区域农业品牌。
筑牢种质平台 保障持续发展
  河南省农科院拥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建设有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河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为我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由河南省农科院牵头组建的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这也是我省农业及科技领域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目前中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思路,首批率先启动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研发工作,目前小麦、花生、大豆基本研发团队已组建完成,面向全球招聘的玉米首席育种家即将到位。在品种选育方面,自中心组建以来共有2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或登记,另有228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
  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依托河南省农科院建设的全省第一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保藏库,项目建设于2006年,由低温中期库和春化室两部分组成,设计保藏容量50万份。资源库致力于为我省育种创新提供公共服务,主要开展种质资源整理编目、种质资源预处理、种质资源贮藏、种质资源交流和为国家库提供长期保存的资源。
  河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依托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建设,目前保藏各类食用菌种质资源1000余份,鉴定出51份野生菌株,初步具备了品种质量鉴定能力,能够有效维护种源的稳定性。
培育龙头企业 服务农业农民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是由河南省农科院牵头,联合省内30余家科研单位,并引进现代种业基金、河南高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等战略投资者共同创办的种业企业。
  秋乐种业主要从事玉米、花生、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品种的研发、繁育、加工、推广和技术服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建立完备的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自主培育的秋乐368、秋乐618、秋乐2122、秋乐168等品种获得了市场广泛认可。
  河南省农科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强优势、补短板,强力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打造农业“芯片”,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