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农村版)》:科技进村入户产业转型升级

《河南日报(农村版)》,12月14日:第08版,乡村振兴


  院县共建 省农科院科技助力舞阳农业生产之提升篇

科技进村入户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董豪杰通讯员黄保胡彦奇梅宁

    “专家要来开课啦!”课还未开讲,舞阳县不少种植户已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了消息。

    12月2日至4日,舞阳县百余名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种植户代表齐聚县政府礼堂,趁农闲充电。

    这是省农科院粮作所主办的小麦玉米生产新技术培训会。会上,小麦、玉米专家登台授课,讲解了小麦玉米优质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和施肥等技术。

    高效、优质、绿色,培训会上的关键点都指向一处:提升!让农民听明白、学明白、干明白。2020年6月省农科院启动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舞阳综合示范县项目以来,提质增效成为项目重点,加快科技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则是重要抓手。

    从普通小麦到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引入、配套管理技术的应用,让舞阳县晟延农业服务公司的小麦、玉米种植迈上了新台阶。产业“向下”延伸,加工企业迎来新的升级。

    舞阳县舞莲面粉厂生产车间里,最新引进的生产线让面粉等产品更能适应市场,也更具竞争力。摒弃单一的普通面粉生产,在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所的技术支持下,该厂面粉加工迎来了产品细分、升级,并依托富硒小麦种植基地的订单,多用途面粉、富硒面粉等新产品将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一粒小麦,在省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的科技“加持”下,链条不断延长,带来产业的持续提升。

    给产业“加码”,早已在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农业负责人徐克南的规划中。依托白酒酿造,公司打造了万亩酿酒原料高粱种植基地,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意:亩产300多斤,产量低;虫害严重,原料质量难以保障。

    直到院县共建项目启动,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带来了晋杂22号、豫粮10号等优良品种,并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才让徐克南“松了口气”。“今年雨水这么大,亩产量依然在900斤左右,品质也相当好,多亏了专家在关键时刻前来手把手教。”徐克南说。

    用科技为产业提升“鼓劲儿”,正是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共建项目的“初心”之一。“一大批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懂理论、能创新、会推广的农业专家,与企业、合作社、种植户一道,促进‘研产加’高度协同和深度融合,让农业‘高科技’源源不断地在舞阳县落地生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省农科院粮作所副所长刘京宝说。

    新业态难题迎刃而解,传统产业提升也正加快步伐。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30多年前便率先开始食用菌种植。村民张艳茹就是种植食用菌的“老把式”,每年出菇超过20万袋。

    菇棚里,张艳茹拿起架子下方的一个菌棒说:“花菇要卖好价钱,‘开花’是关键,因此必须控制好温度。产量虽然很重要,但品相才能决定价格。”

    对于食用菌种植,李斌庄村的河南华宝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王进展与张艳茹有同样的困惑,这也代表了广大种植者的心声:到底该咋选菌种?

    菌种好坏,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多年来,李斌庄村的种植户都遵循着四处挑选菌种、试种、大规模种植的方法,效率低且风险较高。

    院县共建项目开展以来,省农科院资环所的食用菌专家深入大棚调查,了解种植户种植习惯,从理论层面入手,通过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村民技术水平,使他们有目的地挑选菌种,与此同时,还带来省农科院选育的优良品种。

    对于种植户关心的菌棒加工难题,省农科院资环所、加工所与河南华宝农业开发公司密切配合,引入新的生产线,采用新配方,改变一家一户生产菌棒的传统,采用工厂化生产。

    “效果真是立竿见影,加工菌棒的成功率从80%提高到了98%,生产线少了、机器少了,但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满负荷的话一天能生产16万袋。”王进展用一组数据喜说新提升。

    文峰乡李斌庄村,正是省农科院院县共建项目打造的食用菌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以此为“圆心”,开始向周边推广、复制,带动更多的种植户实现提质增效,也为舞阳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