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
2104年秋播河南省小麦品种发展趋势及利用建议

2104年秋播河南省小麦品种发展趋势及利用建议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1 2013~2014年度河南省气候特点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播种前后降水偏少。去年小麦播种前后全省普遍降水较少,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浇底墒水,保证了底墒和口墒,旱作区在10月下旬降雨后播种,播种期偏晚,由于适播期内土壤墒情较差和晚播的原因,各地播种量普遍加大,基本苗普遍偏高,小麦出苗后气温基本正常,小麦群体较大,但幼苗质量不高。
    冬季降水仍偏少。进入越冬期后气温正常偏低,且降水仍偏少,对群体的过度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使今年在冬前气温偏高,播种量偏大的情况下,由于冬季没有大的气温波动,无论播种期早晚,播种量大小,均能安全越冬。
    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度波动小。早春气温持续偏低,使返青期推迟7天左右,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了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春生分蘖的产生量,进一步控制了群体的过度发展。进入3月初后,气温快速回升,小麦在短时间内通过拔节期,并开始快速生长,使小麦孕穗期和抽穗期提前提前7天左右。由于冬春连续干旱,加之冬季气温偏低,今年纹枯病在局部地区个别品种有较重发生外,白粉病、条锈病均较轻。
    中后期降水及时,有效补充土壤水份。3月底、4月中旬、4月下旬、5月下旬全省不同地区先后普遍有降水,降水分别在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及时补充了土壤水份,保证了小麦正常生长的需要。小麦扬花期有几次降雨,植保部门预测赤霉病可能大发生,各地农业部门及时指导农民进行了喷药防治,加之降水时间短,雨后即晴,空气湿度不大,使赤霉病发生的机率大大降低,除个别地区有发生外,赤霉病没有对生产造成影响。
后期气温偏高。由于中期气温偏高,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前移,成熟期相对提前,5月底的高温来临时,全省小麦已处于灌浆后期,对全省小麦的正常灌浆影响有限,千粒重普遍提高,由于中南部地区小麦生长后期降水比中北部地区偏多,成熟期相对推迟,与常年接近,中北部地区成熟期明显提前,出现了全省小麦成熟期从南到北基本接近的趋势。
    收获期天气晴好。5月底河南省中部地区有一次短时间降水,对个别品种的子粒色泽有一定影响,进入6月份以后中北部进入全面成熟和收割,此时天气晴朗,气温高,空气湿度小,利于小麦子粒快速脱水和收获后晾晒,因此,今年小麦整体商品性较好。
    总的来看,本年度小麦生长期间气候对产量的影响利大于弊,播种量偏大,但亩成穗适中,冬春干旱与冬季低温,病害发生轻,倒伏轻,成熟期前移,早熟晚熟品种均能正常成熟,产量三要素均呈增加趋势,对品种的抗性检验不充分。
2 河南省小麦用种特点及发展趋势
2.1 品种结构会保持相对稳定
    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占绝对优势。由于冬春冻害、种植结构调整和对产量提高的企求,从2006年以后,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据种子部门统计,2014年夏收高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半冬性品种周麦22、矮抗58、郑麦366、西农979、郑麦7698、洛麦23、豫麦49-198等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 90%左右,在中北部地区,弱春性品种已基本绝迹。如无重大的种植结构的调整,半冬性品种占优势的趋势将会继续保持。
    主导品种的优势地位会近期会稳定。据统计,周麦22、矮抗58、郑麦366、西农979的种植面积均在60万hm2以上,占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的65%左右,这些品种经过长时间的种植,经历了不同气候年型的考验,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已经得到农民的认可,其主导地位会继续保持,种植面积仍会占较大比例,因此新品种的推广面临较大压力。
    弱春性品种的钢性需求变为弹性需求。弱春性品种是配套晚茬作物的品种类型,由于棉花等晚收作物面积的进一步缩小,对弱春性品种的需求进一步减小,一批审定的早熟半冬性品种如西农979、衡观35在南部地区的利用,也挤压一部分弱春性品种种植面积,目前弱春性品种主要在南部地区利用,中北部地区已基本无统计面积,由于干旱和播种期降水等因素,弱春性品种的种植面积年度间会出现波动,但面积不可能完全消失,种植面积已不可能占过大比例。
2.2 品种抗性逐步提高
    抗倒性在逐步提高。由于机械化收获面积的增加,不抗倒的品种已不适应目前的生产方式,通过近几年优化和淘汰,高产但不抗倒的品种已逐步退出了市场,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利用的品种均是抗倒性较好的品种。国家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中对抗倒性设置了严格条件,试验中倒伏严重的品种不予审定,因此,新近通过审定的品种在试验中表现抗倒性相对较好,从生产利用的实际情况看,大面积利用品种的整体抗倒性在逐步提高,基本可满足生产的需要。
    抗寒性提高。2000年后,河南省曾发生多次冬春冻害,生产中抗寒性弱的品种已逐渐被淘汰,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绝对优势。半冬性品种由于发育特性决定,其抗寒一般较好。冻害的发生也引起了育种家重视,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加大了对抗寒能力的选择压力,因此近期生产利用品种和正在试验品种的抗寒性在逐步提高,如无特殊的气象灾害发生,冻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抗病性受到广泛重视。河南省主要小麦病害有白粉病、纹枯病、锈病和赤霉病等,选择抗病品种是最友好的方法。纹枯病和赤霉病由于缺少有效抗源,育种进程较慢,但在提高条、叶锈病和白粉病抗性方面,育种单位坚持通过接种、异地选择和特殊管理等措施,具有较高的选择压力,目前生产上的主导品种在审定时对条锈病、白粉病等都具有较好抗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用种抗病能力,河南省品种审定中,规定高感条锈病品种不予审定,并对其它主要病害的抗性也提出较高要求。
2.3 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发展趋势
2.3.1周麦22: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中等;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增产潜力大,对肥水要求较高,是创高产的理想品种。近两年统计面积上升较快,预计种植面积会稳中有升,主要在河南省中北部高水肥地利用。
2.3.2郑麦366:半冬性多穗型优质强筋早中熟品种,苗期长势旺,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快,抗春冻能力一般,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抗倒性好,近几年种植面积保持在70万hm2左右,品质得到粮食企业的广泛认可,主要以订单形式发展。
2.3.3 百农AK58: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冬春抗寒性好,矮秆抗倒性突出,根系活力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得到农民广泛认可,其种植面积会保持基本稳定,主要在河南省中北部利用。
2.3.4西农979:审定为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春季抗寒性一般;抽穗早,灌浆速度快,穗层整齐,粒粒饱满,商品性好。由于其早熟性突出,抗条锈病,赤霉病轻,主要在南部地区稳定发展。
2.3.5郑麦7698:国家审定为半冬性品种。苗势壮,冬季耐寒性好,旗叶上举,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较抗倒伏,子粒角质,饱满度好,品质优。推广力度大,在中北部地区发展较快。
2.3.6众麦1号:半冬性中穗型中熟品种。苗期长势旺,分蘖力强,抗寒性好,春季发育稳健,较耐倒春寒;经多年种植,稳产性较好,主要在河南省东南部麦区种植,其种植面积相对稳定。
2.3.7豫麦49-198:半冬性品种,已审定多年,是豫麦49号的改良系,保持了豫麦49号多穗、抗倒、稳产的优良特性,但各种病害仍较重,目前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利用,并在旱肥地有一定面积,其种植区域和面积相对稳定。
2.3.8周麦16:生产上已连续利用多年,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矮杆抗倒,穗大粒多,落黄好,千粒重高,产量潜力大,缺点是耐倒春寒和抗穗发芽能力偏弱,其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东地区。
2.3.9衡观35:审定为半冬性中早熟品种,主要优点是冬季抗寒性较好,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较抗倒;穗层整齐,穗粒数多,成熟早,落黄好, 缺点是耐倒春寒能力偏弱。在南阳、驻马店两市种植面积较大,种植面积和区域相对稳定。
2.3.10许科1号: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株型半松散,植株偏高,茎杆硬,较抗倒伏。后期耐高温,成熟落黄好。子粒饱满度较好,千粒重高,高产潜力大,由于植株偏高,抗倒性受到质疑,经多年种植,抗倒性和产量潜力得到广泛认可,种植面积稳定,主要在中北部高水肥地早中茬利用。
2.3.11郑麦9023:属弱春性优质强筋早熟品种。具有成熟早、落黄好、品质优、赤霉病轻等特点。曾是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目前河南省种植面积不大,但繁种面积较大,主要为周边省份沿淮河地区提供种源,是河南省晚播年型备用品种,种植面积年度间有波动,主要在南阳、信阳、 驻马店地区利用。
2.3.12偃展4110:弱春性早熟品种。苗期长势健壮,冬季耐寒性好;株型松紧适中,亩成穗多,长相清秀,耐旱、耐渍、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成熟早,落黄好,抗倒性较弱,由于品种结构的调整,中北部已无种植,主要在南阳、信阳和驻马店的部分地区利用,种植面积不大,但相对稳定。
2.3.13豫麦18-99:是豫麦18号的改良系,为弱春性品种,保持了豫麦18号早熟、稳产、耐病、耐渍的优良特点,在河南省中北部已不再利用,但仍是信阳地区的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2.3.14洛旱6号: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健壮,抗寒耐旱,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扬花早,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大,千粒重高,丰产性好,在旱肥地表现出较好的利用价值。
3 品种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倒伏问题
    倒伏不但影响产量,同时也影响品质,加大收获难度。抗倒伏能力是相对的,抗倒伏强的品种如果遇到播种量过大或栽培管理不当等特殊情况也会倒伏。没有倒伏不一定是抗倒伏,倒伏是环境因素、管理措施、品种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品种抗倒伏能力一般,但群体控制较好,倒伏的程度会降低。群体过大是诱发倒伏的主要因素,从生产的实际情况看,大播种量可能是今后小麦生产中长期存在的现象,倒伏的潜在危险也会长期存在,在生产中选择抗倒伏品种和合理调控群体是同等重要的防倒伏措施。
    今年由于冬春干旱,对群体的过度发展起到较大抑制作用,尽管播种量较大,亩成穗数较适宜,倒伏相对较轻,因此不可误认为所有品种都抗倒伏,大播种量也不会倒伏,从而一味增加播种量,在高水肥地一定要适量播种,控制群体。
3.2成熟期问题
    气候对成熟期的要求严格。历史上河南小麦生育后期多高温,易遭干热风危害,因此要求品种早熟,早熟的品种多春季发育较快,又易遭倒春寒影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验,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利用的品种除南部对成熟期要求较早外,多数地区以中熟品种为主。从目前审定品种的成熟期看,多为中熟偏晚品种,如后期无高温天气,晚熟品种会比早熟品种产量更高,育种家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角度考量,育成品种的成熟期有变晚的趋势。今年由于春季特殊的气候条件,所有品种成熟期均前移,后期的高温影响较小,因此在今年秋播的品种利用中不可放松对成熟期的要求。河南省从南到北气候有较大差异,南部对品种的成熟期要求更严格,可选用弱春性早熟品种和半冬性早熟品种,中北部地区可选用中熟品种,尽量避免晚熟品种的大面积利用。在品种布局时,相近区域应引导种植成熟期相对一致的品种,以便机械化收获。
3.3抗病性问题
    提高品种抗病能力是育种家长期关注的目标,但品种的抗性会变化,试验中抗病品种,经过数年种植,由于病害生理小种的变化,抗病性很有可能丧失。有些病害如纹枯病和赤霉病,目前抗源少,加之黄淮麦区自然鉴定条件不足,通过育种短期内难以解决。有些病害如根腐病、全蚀病还没有有效的抗源,当前还没有列入品种审定的鉴定内容。由于气候等原因,今年河南省生产上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在不同区域均发生较轻,但局部区域部分品种纹枯病和茎基腐严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不同地区常发病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不同,潜在的危害也不同,因此生产利用过程中,应根据植保部门的监测预报,以药剂防治为主。特别对抗病育种难解决的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黄花叶病等根茎侵染病害要在播种时和苗期进行早期防治,对赤霉病要作为常规措施于抽穗扬花期进行例行防治。
4 新品种介绍
4.1周麦27:2011年国家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冬季抗寒性较好。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型偏松散,株高适中,抗倒性中等。穗层整齐,穗较大,结实性好,高产潜力大。区试平均亩穗数4×105穗,穗粒数37.3粒,千粒重43g。生产利用中应控制群体,发挥穗大的优势,后期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
4.2丰德存麦1号:2011年同时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强,成穗多。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略晚,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适中,抗倒性较好。根系活力强,具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熟相好,区试平均亩穗数4.3×105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5g。丰产性和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较优。高产田应注意控制播量,防倒伏。
4.3 许科316:2011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幼苗半直立,苗壮,叶宽长披,抗寒性较好,分蘖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节较早,两极分化快;成株期叶色浓绿,旗叶较小,上冲,株型紧凑,茎秆粗,较抗倒伏,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籽粒饱满。生产应用时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
4.4 豫教5号:2011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春季起身拔节早,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中等,株型松散,抗倒伏能力一般;旗叶宽大上举,小穗排列较密,穗层整齐,穗下节短,抽穗偏迟,灌浆好,粒重高。加强中后期管理,防早衰,高肥田注意控制群体,防倒伏。
4.5 开麦21:2011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力地早中茬种植。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亩成穗数适中,穗偏大;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苗脚利落,抗春冻能力一般;株型偏松散,穗下节较长,株高中等,抗倒能力偏差。生产利用中应注意防倒。
4.6 周麦26:2012年国家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较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亩成穗数适中,穗较大。两极分化快,对春季低温较敏感。植株偏高,株茎秆较粗,抗倒性中等。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耐热性好,熟相好,品质较好。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丰产潜力大。区试平均亩穗数4×105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4g。生产利用中应控制群体,发挥穗大的优质势,后期注意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4.7平安8号:2012年国家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半冬性中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冬季抗寒性一般。春季发育缓慢,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慢,株型略松散,植株偏高,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丰产性好。耐旱性中等,后期不耐高温。生产利用中应注意防病。
4.8 郑麦379:2012年河南省审定,目前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冬春季抗寒性一般,株型偏松散,穗下节长,株高适中,较抗倒伏,穗层整齐,亩成穗多,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籽粒角质,品质较好,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20g/L,蛋白质含量14.2%,硬度指数71,面粉湿面筋含量31%,沉降值52.7mL,吸水率63.4%,面团稳定时间8.2min。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生产利用时注意防病。
4.9郑麦583:2012年河南省审定,目前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多;春季返青晚,起身慢,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株型偏紧凑,植株偏高,抗倒伏能力中等。根系活力强,落黄好。穗大小均匀,结实性好;子粒角质,饱满度好,品质较优。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95g/L,蛋白质含量15.6%,硬度指数65,面粉湿面筋含量35.2%,沉降值73.5mL,吸水率59.5%,面团稳定时间7.6min。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生产利用应控制播种量,搞好水肥调控,防止倒伏。
4.10 焦麦266:2012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幼苗直立,长势弱,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春季返青早,起身快,抗倒春寒能力差,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株型松散,穗下节长,株高中等,茎秆有弹性,较抗倒伏,根系活力好,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籽粒饱满。生产利用时注意防病。
4.11周麦28:2013年国家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分蘖成穗率中等,成穗数适中,穗层整齐。春季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迟,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适中,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病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区试平均亩穗数3.86×105穗,穗粒数36.1粒,千粒重43.2g。生产利用中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
4.12 百农207:2013年国家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冬季抗寒性中等。分蘖力较强,早春发育较快,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中等。穗层整齐,穗大穗匀,区试平均亩穗数4.02×105穗,穗粒数35.6粒,千粒重41.7g。植株偏矮,茎秆粗,抗倒性较好。中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好,熟相好,综合抗病能力一般。生产利用时注意防病。
4.13 隆平麦518:2013年国家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窄长,分蘖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较早,两极分化快,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后期耐高温能力较强,灌浆快,成熟早,株高适中,株型紧凑,抗倒性中等,综合耐病性较好。平均亩穗数4.4×105穗,穗粒数27.1粒,千粒重47.6g,丰产潜力大。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94g/L,蛋白质含量14.6%,硬度指数62.5,面粉湿面筋含量30.3%,沉降值43.7mL,吸水率54.4%,面团稳定时间12.1min,最大拉伸阻力668EU,延伸性154mm,拉伸面积133cm2。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生产利用时注意控制播量,在倒春寒频发区种植应加强春季管理,防止春季冻害。
4.14 新麦29:2014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属半冬性性中熟品种,幼苗直立,分蘖力弱,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早,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型偏紧凑,穗下节长,株高适中,抗倒性一般,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熟相好,籽粒饱满。生产应用时注意防病。
4.15 豫农211:2014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直立,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起身快,抽穗较早,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型紧凑,茎秆有蜡质,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根系活力好,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在高水肥地更能发挥其增产优势。生产利用应注意防病。
4.16 周麦32:2014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半冬性中晚熟多穗型强筋品种,幼苗匍匐,叶片窄长,叶色浅绿,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株高适中,较抗倒伏,根系活力好,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籽粒角质,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811g/L,蛋白质含量16.55%,硬度指数63.5,面粉湿面筋含量34.8%,沉降值77.1mL,吸水率59.8%,面团稳定时间12.9min。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生产利用时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17 中育9307:2014年河南省审定,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两极分化慢,抽穗较迟,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植株偏高,抗倒伏性一般。生产利用应注意防倒。
4.18 兰考198:2011年河南省审定,目前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适宜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力地中晚茬种植。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种,幼苗半直立,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发育快,抽穗早,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植株偏矮,较抗倒伏;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成熟落黄好。生产应用时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19 漯麦18:2012年国家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弱春性中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分蘖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对倒春寒较敏感。株高适中,抗倒性中等。根系活力强,较耐高温干旱,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落黄好。生产利用中应注意防倒。
4.20 郑麦101:2013年国家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弱春性中早熟优质品种,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较好,两极分化较快,抽穗早,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区试平均亩穗数4.16×105穗,穗粒数33.5粒,千粒重41.4g。根系活力较强,耐高温,熟相好,株高适中,抗倒性较好。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4g/L,蛋白质含量15.58%,硬度指数62.5,面粉湿面筋含量34.6%,沉降值40.8mL,吸水率55.9%,面团稳定时间7.1min,最大拉伸阻力305EU,延伸性180mm,拉伸面积76 cm2。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生产利用过程中应加强春季管理,防止春季冻害。
4.21 洛麦24:2013年国家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幼苗直立,冬季抗寒性一般,分蘖成穗率较高。两极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适中,抗倒性较好。区试平均亩穗数4.65×105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37.0g。生产利用应注意防病,倒春寒频发地区注意加强春季管理,防止春季冻害。
4.22 淮麦30:2013年国家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分蘖成穗率高,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对春季低温较敏感。后期耐热性好,灌浆速度较快,株高偏高,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一般。赤霉病抗性较好。区试平均亩穗数4.37×105穗,穗粒数28.6粒,千粒重43.5g。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品质混合样测定,籽粒容重782g/L,蛋白质含量14.69%,硬度指数64.4,面粉湿面筋含量31.4%,沉降值44.5mL,吸水率55.4%,面团稳定时间20.3min,最大拉伸阻力661EU,延伸性164mm,拉伸面积139 cm2。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生产利用时注意防倒伏。
5  2014年秋播不同生态区布局意见
    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地力水平、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如干旱、冻害、干热风、穗发芽等)发生特点,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合理选择小麦品种,良种良法良田配套,规避生产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实现高产、稳产、优质。
5.1豫北麦区
    主导品种以抗倒性突出、耐病性较好的半冬性中晚熟品种为主,晚茬选用少量弱春性品种。
    高产稳产类型的以百农矮抗58、周麦22、周麦16、郑麦7698、丰德存麦1号、平安8号、洛麦23、周麦26、周麦27、中麦895等为主,搭配许科1号、郑育麦9987、中育12、豫教5号、焦麦266、许科316、豫农416、中原6号等。示范推广新品种周麦28、郑麦379、郑麦583、郑麦0856、百农207、华育198等,晚茬种植花培8号、天民198、漯麦18、新麦23、洛麦24、众麦2号、周麦23等。
    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以半冬性早熟品种郑麦366、新麦26等为主,示范推广新品种隆平518、郑麦3596、周麦32号,晚茬示范推广郑麦101、淮麦30。
5.2豫中部麦区
    以半冬性中熟和中早熟品种为主导,晚茬搭配弱春性品种。早中茬种植百农矮抗58、众麦1号、西农979、周麦22、衡观35、丰德存麦1号、许科1号、郑麦7698、洛麦23、周麦26、中麦895、周麦27、豫教5号、郑育麦9987、豫麦49-198、平安8号、豫农416、许科316、泛麦8号、漯麦8号、漯麦9号、周麦16、中育12、花培6号、周麦24、汝麦0319、开麦21、中新78等品种,示范推广郑麦583、郑麦379、郑麦0856、周麦28、百农207、华育198、郑育8号等新品种;晚茬种植漯麦18、天民198、新麦23、众麦2号、花培8号、周麦23、洛麦24、怀川916、偃高21等。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早中茬以郑麦366、新麦26为主,示范推广新品种隆平518、郑麦3596、周麦32号等,晚茬示范种植新品种淮麦30、郑麦101。
5.3豫东部麦区
    以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较好,抗白粉病和锈病,纹枯病轻的半冬性中熟品种为主导。早中茬种植百农矮抗58、周麦22、众麦1号、丰德存麦1号、周麦26、许科1号、泛麦5号、泛麦8号、许科316、中原6号、豫教5号、周麦25等,示范推广新品种周麦28、郑麦583、郑麦379、周麦32、涡麦99、周麦25、百农207、淮麦35、许科718、农大1108等。中晚茬种植半冬性早熟品种周麦27、隆平518和弱春性漯麦18、周麦23、新麦23、洛麦24等。
5.4南阳盆地麦区
    以抗锈病、耐赤霉病、耐穗发芽的弱春性早熟品种和半冬性早中熟品种为主导。南部地区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半冬性早熟品种。主导品种以郑麦9023、先麦8号、天民198为主,搭配种植西农979、郑麦366、郑麦7698、丰德存麦1号、衡观35、众麦2号等品种,示范种植隆平518、周麦27、新麦23、郑麦101、淮麦30、偃高21等新品种;北部地区以半冬性早中熟品种为主,搭配种植弱春性品种。主导品种以丰德存麦1号、郑麦7698、周麦26、衡观35、西农979等为主,搭配种植郑麦366、许科316、百农矮抗58、豫教5号、中原6号、周麦27、天民198、郑麦9023、先麦8号、新麦21、漯麦18、洛麦24、郑麦9962等品种,示范种植隆平518、郑麦379、周麦28、周麦32、淮麦35、新麦23、郑麦101、淮麦30等新品种。
5.5信阳稻茬麦区
    品种布局时应以弱春性早熟品种为主,注重选用耐渍性好以及抗(耐)纹枯病、赤霉病,耐穗发芽的品种。主导品种以豫麦18-99、郑麦9023、偃展4110、西农979、扬麦15、天民198为主,搭配豫麦70-36、新麦208、郑麦366、先麦8号、扬麦20、西农509等品种,示范种植周麦27、隆平518、丰德存麦1号、周麦26、周麦28、周麦32、洛麦24、淮麦30等新品种。
5.6豫西、豫西南、豫北旱作麦区
    以耐旱、抗寒的半冬性品种为主导。主导品种以洛旱6号、洛旱8号、洛旱7号、中麦175等为主,搭配偃佃9433、宝科8号、西农928、洛旱10号、洛旱12、豫农4023、太学12、阳光85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