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建议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建议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近几年来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多变,冻害、干旱等气象灾害和和病虫发生特点年度间差异较大,对该区小麦生产及品种利用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分析2010年以来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灾害和和病虫发生特点、小麦品种利用现状、部分新审定小麦品种及区域试验中的苗头品种的表现,并提出小麦品种利用建议,以期为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在指导小麦用种,种子企业和农民群众选用良种提供参考。

1   2010年以来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育期间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1 非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黄淮南片麦区是我国第一大麦区,该区处于南方麦区和北方冬麦区的过渡地段,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旱、涝、风、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无霜期缩短,冬春干旱加剧,春季倒春寒冻害、中后期暴雨引起倒伏和雨后高温、干热风逼熟等非生物灾害频发。自2010年至20167 a间,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育期间发生了3 a播种期干旱,即2010年、2012年、2013年。发生了3 a冬季和春季连续干旱,20109-20112月发生60 a一遇的秋冬春连旱,2011年小麦越冬期-2012年小麦返青拔节期发生连续干旱,2013年越冬期-2014年春季4月中旬发生连续干旱,2014年越冬期-20152月小麦返青期发生干旱。发生了2 a冬季冻害,2014年冬季豫东、苏北、皖北部分播种较早和旋耕麦田出现较严重冻害,分蘖冻死;2015年冬季河南省漯河、周口、驻马店、南阳等地出现严重冻害。发生了多次倒春寒冻害,201039日、413-152次倒春寒造成河南省中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部分品种大分蘖冻死或穗部冻害缺粒,虚尖现象明显,穗粒数减少;2011228日、425日、4173次倒春寒冻害,造成河南省中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发生不同程度的主茎、大分蘖冻死;2013318-20日、46-7日和419-22日出现了3次倒春寒冻害,发生范围之大、程度之重为1954年以来所罕见,黄淮南片麦区几乎所有区域和所有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出现比较严重小穗冻死和缺粒现象;20154月8-10日的倒春寒,造成河南中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关中等地部分品种中等程度冻害,出现穗部变形、缺粒、顶部不育现象。发生了5 a后期高温逼熟或穗发芽,2010689日遭受强降雨,雨后高温导致大部分品种提前结束灌浆,豫南、江苏省、安徽省等地部分试点出现穗发芽现象;20115月中下旬河南省东部和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有几天高温干旱天气,后期耐旱性差和不耐后期高温品种灌浆提前终止,成熟期提前,籽粒大小不匀,千粒质量下降,减产明显;20125月中下旬雨后高温,造成小麦根系活力下降,功能叶早衰,灌浆提前中止;2013年小麦灌浆中后期遭遇干热风、暴雨和雨后高温天气,造成小麦根系活力下降、功能叶早衰,灌浆中止,籽粒饱满度差,千粒质量降低;20155月底-6月上旬雨后高温,导致小麦根系活力下降、功能叶早衰,灌浆中止,提前成熟,籽粒饱满度差,千粒质量降低,同时黄淮南片偏南部区域因降雨导致轻中度穗发芽;2016年小麦收获期豫中北部、皖北、苏北连续阴雨导致大部分品种穗上籽粒萌动或发芽,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和质量下降。

1.2 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由于玉米秸秆还田和旋耕面积扩大以及越来越普遍的大播量等导致赤霉病、根(茎)腐病、纹枯病、黄花叶病毒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常发病害,几乎年年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块均有较严重发生。特别是2012年赤霉病在整个黄淮南片麦区普遍严重发生,2015年和2016年赤霉病、根(茎)腐病、叶锈病在黄淮南片麦区的皖北、苏北、豫中南、陕西省关中普遍中度至重度发生,不但造成较严重的减产,也导致小麦原粮质量下降,不完善粒增加,严重地块小麦籽粒甚至不能食用或作饲料。

调查发现,由于不同年份气候、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发生特点差异较大,品种的表现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变化,2010-2011年度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多数为冬春耐旱、抗寒性较好、后期耐高温、灌浆速度快的半冬性中晚熟品种,2011-2012年度气候特点对耐湿、高秆、穗多、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的品种及赤霉病和叶锈病抗(耐)病性好的较为有利,籽粒灌浆较快,千粒质量较高的中早熟抗病品种稳产性突出;2012-2013年表现好的品种是冬春耐旱、半冬性中晚熟、多穗、高秆、抗倒春寒能力强、后期耐高温和干热风、千粒质量中等(中小粒)品种;2013-2014年度小麦生育期间风调雨顺,各种灾害和病虫害发生轻,多数品种均表现好;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叶锈病、赤霉病、根(茎)腐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综合抗病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灌浆快的偏早熟品种或晚熟品种表现较优。

综合近几年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特点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看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中后期暴雨、倒伏、雨后高温、干热风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黄淮南片麦区影响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是冬春抗寒性较好,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

2    2010年以来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利用原则

2.1 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

经过近几年生产种植检验,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品种利用格局。

河南中北部(驻马店以北)水浇地,生产上种植的主导品种几乎全部为半冬性中晚熟、抗寒性较好的品种,品种的抗倒性和耐旱性普遍提高,矮秆、半矮秆抗倒伏、根系活力强,后期较耐热、耐旱的品种深受农民欢迎。高产品种主要有周麦22、百农矮抗58、郑麦7698、中麦895、郑麦366、丰德存麦1号、洛麦23、众麦1号、周麦16、郑麦379、豫教5号、豫农416、百农207、平安8号、焦麦266、周麦26、周麦27、农大1108、许科1号等,优质强筋品种以郑麦366、西农979、新麦26等为主。经历了近几年春季冻害、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和后期高温干旱的考验,河南省生产上已经利用多年的主导品种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等面积将保持稳定,近几年审定的郑麦7698、中麦895、丰德存麦1号、洛麦23、百农207、周麦27、周麦26、郑麦379、平安8号、焦麦266、农大1108、豫教5号、郑麦583、周麦28、存麦8号、豫麦158等品种推广势头强劲,面积将稳步上升。新审定品种淮麦33、存麦11、百农418、冠麦1号、德研8号、郑育麦043、周麦30等表现抗倒、高产、稳产,应积极示范推广。

河南南阳和驻马店南部地区表现稳产丰产的是半冬性早熟和弱春性早熟品种,主要推广品种有衡观35、西农979、郑麦7698、许科316、天民198、先麦8号、先麦10号、邓麦996、豫教5号、洛麦23等。信阳稻麦两熟区生产上的主导品种也以半冬性早熟和弱春性早熟品种为主,主要有西农979、郑麦366、衡观35、豫麦18-99、郑麦7698、郑麦9023、扬麦15、偃展4110、郑麦379、西农509等。由于2013年、2015年、2016年南阳、信阳和驻马店南部区域赤霉病发生较重,且后期降雨出现一定程度的穗发芽,导致小麦产量和质量降低,一些赤霉病重、易穗发芽的品种将被淘汰,而赤霉病发病相对较轻、较耐穗发芽的早熟品种西农979、扬麦15、西农509、天民198、新麦21、先麦8号、先麦10号、许科316、郑麦101、漯麦18等的种植面积将上升较快。新审定的淮麦30、瑞麦520、明麦2号、隆平518、郑麦119、郑麦113等品种及区域试验中的苗头瑞泉麦168、益科麦5号、育德1号、西农529、瑞华1101等品种表现早熟、综合抗病性较好、品质较优、丰产稳产性好,应积极示范推广。

安徽省的小麦品种利用经过十几年小麦良种补贴招标的影响,品种利用出现了新态势、新格局。沿淮及淮南生产上以烟农19为主体品种,淮麦22、淮麦29、泛麦5号、涡麦99等赤霉病相对较轻,种植面积将大幅上升,济麦类型由于赤霉病和穗发芽的影响,面积将下降。阜阳、涡阳、利辛北部、肖县、砀山、谯城、灵璧、泗县北部,矮秆大穗类型最受农民欢迎,百农矮抗58依然将是面积最大的品种,含有周麦血缘的品种是生产上的主体品种,百农207、丰德存麦1号、周麦22等都有一定面积,山东及其他类型品种面积不大。涡阳以东(蒙城、濉溪、埇桥、固镇和泗县、灵璧、怀远、五河、泗县),烟农19依然是农民首选品种,济麦22、良星66、良星99、华成3366、皖麦52山农20、金禾9123等生产上有一定面积。2015年安徽取消了小麦良种补贴招标,小麦种子生产经营又回到了市场经济轨道,小麦品种利用的格局将会有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生产考验,表现抗(耐)病、抗寒、丰产稳产的品种烟农19、百农矮抗58、淮麦22、淮麦29、泛麦5号、周麦22等种植面积将相对稳定或有所上升,新审定品种淮麦33、华成3366、百农207、豫麦158、存麦8号、周麦28、涡麦99、未来0818、隆平518、瑞麦520郑麦101、冠麦1号、德研8号、周麦30等宣传推广力度大,面积将平稳上升。

江苏徐州以徐麦28、徐麦29、徐麦30、徐麦99等徐麦系列,矮抗58、周麦22等丰产潜力大的中大穗型、矮秆抗倒、抗寒品种为主,新审定品种徐麦33、淮麦33、百农207、存麦8号、豫麦158、周麦28等正稳步扩展;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以烟农19、济麦22、良星66、淮麦20、淮麦22、淮麦26、淮麦33等淮麦系列和连麦6号等多穗型、小粒、中高秆晚熟、抗寒品种为主,盐城、淮安南部以郑麦9023、淮麦30、西农979、西农509等弱春性和半冬性早熟、综合抗病性好的品种为主。由于近几年春季冻害、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连年发生,抗寒性较好、赤霉病较轻的淮麦22、淮麦28、淮麦29、淮麦33、瑞麦520等品种种植面积将迅速上升。新审定的淮麦35、郑麦101、瑞麦520、明麦2号等品种及区域试验中的苗头瑞泉麦168、益科麦5号、西农529、瑞华1101等品种表现早熟、赤霉病轻、品质较优、丰产稳产性好,应积极示范推广。

陕西关中地区以小偃22、西农979、西农509、西农889等陕西育成的具有一定耐旱性的半冬性高产品种或或优质强筋类型品种为主,在偏东部区域,百农矮抗58、豫麦49-198、周麦22等品种有一定种植面积。新审定的西农509、西农511、中麦895、周麦27、周麦28、百农207、豫麦158等品种种植面积处于上升阶段。

2.2  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

依据近几年黄淮南片麦区的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既要保持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提高,又要减少水、肥、农药用量,实现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生产目标,黄淮南片不同地区应遵循以下品种利用原则。

2.2.1根据各地生态气候和病害发生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品种  黄淮南片偏南部区域(河南驻马店南部及南阳地区、安徽沿淮及淮南地区、江苏沿淮地区),以半冬性和弱春性早熟、抗(耐)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抗穗发芽的品种为主导,河南省南阳地区利用的品种还须抗条锈病。减少晚熟品种的种植。

黄淮南片偏东部区域(河南周口、商丘、漯河、驻马店等中东部及安徽宿州、淮北、蚌埠、亳州和江苏徐州等北部区域),以半冬性中晚熟品种为主,主导品种应具有分蘖成穗多,冬春抗寒性好,抗倒性较好,抗白粉病和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根(茎)腐病发病相对较轻,根系活力较强,后期耐热耐高温,灌浆较快,成熟后不易落粒等特点。避免选用抗倒春寒能力弱的弱春性品种和春季发育快的半冬性品种以及高感纹枯病品种。

黄淮南片中部和西部区域(河南许昌以北区域、陕西关中地区),以半冬性中晚熟矮秆和半矮秆品种为主,主导品种应具有抗倒性较好,根系活力强,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抗(耐)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叶枯病等病害,成熟后不易落粒的特点。

2.2.2 根据品种特性配套相应的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由于当前育种技术的限制,审定推广的任何品种都有潜在的缺点和不足,推广时要根据品种特征特性,找准最适宜区域,研究配套的栽培技术,扬长避短。例如,倒春寒冻害频繁发生区域,早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春灌,降低春季冻害的影响。对于赤霉病、纹枯病、根(茎)腐病、黄花叶病毒病、全蚀病等病害,由于目前可用抗源少,育种难度大,抗病品种少,生产上要以药物防治为主,抓住防治关键期、选择对路农药进行防治,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防治全蚀病和根(茎)腐病的最好措施是种子包衣或拌种,纹枯病防治可采取种子处理和拔节期喷药相结合,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是扬花期。因此,在播种时用硅噻菌胺包衣或拌种防治全蚀病,适麦丹(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复配农药)+吡虫啉包衣或拌种防治纹枯病、根(茎)腐病、黑穗病和蚜虫。拔节期用三唑酮、井岗霉素、烯唑醇或丙环唑根茎部喷雾防治纹枯病。河南省中南部、江苏省和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等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赤霉病要作为常规栽培措施,河南省北部和陕西省关中地区扬花期预报有阴雨天气,也要进行防治,在关键期(小麦扬花期初期)准确用药(用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穗部喷雾),防治12次即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  2012年以来部分新审定的优异小麦品种及区域试验中的苗头品种介绍及利用建议

3.1  部分新审定的优异小麦品种

3.1.1 存麦8  2014年国家审定。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优质强筋品种。幼苗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适中。株高适中(约77 cm),秆质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株型松紧适中,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长方形穗,穗较大,穗码较密。hm2穗数589万左右,穗粒数约34粒,千粒质量约45 g。耐旱性中等,后期根系活力强,后期耐高温中等,熟相较好。田间自然发病:抗条锈病,中感叶枯病、白粉病,感纹枯病、叶锈病、赤霉病。主要品质指标达强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纹枯病。

3.1.2 淮麦33(淮麦08822014年国家审定。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适中。株高越80 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株型紧凑,旗叶宽,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活力较强,熟相中等。近长方形穗,穗长码密,结实性好,穗粒数较多。hm2穗数585万左右、穗粒数约37粒,千粒质量约39 g。综合抗病性较好,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轻,田间表现赤霉病和纹枯病较轻,感叶锈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叶锈病。

3.1.3 未来0818  2014年国家审定。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匍匐,长势偏弱,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较,成穗数适中。株高约81 cm,茎秆细,弹性较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耐旱性中等,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较抗穗发芽。纺锤形穗,穗小。hm2穗数615万左右,穗粒数约35粒,千粒质量约38 g。中感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轻,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3.1.4 豫麦158(漯60732014年国家审定。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数偏少。株高约81 cm,茎秆粗壮,茎秆弹性中等,较抗倒伏。株型稍松散,旗叶窄长,上冲,中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耐热性较好,熟相好。穗层整齐,长方形穗,穗大穗匀,结实性较好。hm2穗数555万左右,穗粒数约34粒,千粒质量约45 g。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叶枯病较轻,感白粉病、赤霉病。品质中强筋。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

3.1.5 瑞麦520(华瑞00492014年国家审定。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 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强,成穗数较多。株高约87 cm,茎秆细弹一般,抗倒性一般株型稍松散,旗叶窄长上冲,穗层厚,穗多穗匀,耐热性较弱,后期灌浆速度快,成熟期较早,熟相一般。穗纺锤形,穗小,结实性较好。hm2穗数630万左右,穗粒数约31粒,千粒质量约40 g。综合病性较好,田间表现赤霉病和纹枯病发病较轻,耐病性好,中感白粉病、叶枯病、条锈病,感叶锈病。品质中强筋。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叶锈病,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3.1.6 丰德存麦5  2014年国家审定。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较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对春季低温敏感。分蘖力中等,成穗数适中。株高约75 cm,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中等。株型稍松散,穗层整齐,穗下节短,旗叶宽短,上冲,后期根系活力强,耐高温干旱能力中等,熟相较好。纺锤形穗,穗型中等。hm2穗数570万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43 g。中抗叶锈病、白粉病,中感叶锈病,感赤霉病、纹枯病。籽粒角质,商品性好,品质指标达强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淮北、江苏省淮北、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在倒春寒频繁发生区慎用。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纹枯病。

3.1.7 郑麦583  2012年河南省审定。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较强,株型偏紧凑,株高适中,抗倒伏。根系活力强,耐高温,落黄好,较耐穗发芽。穗大小均匀,结实性好,每hm2穗数42万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约45 g。中抗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感赤霉病。籽粒角质,饱满度好,外观品质优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地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

3.1.8 郑麦379  2012年河南省审定,2016年国家审定。属半冬性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对春季低温较敏感。株高约81 cm,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较强株型稍松散,旗叶窄长,上冲,穗层厚,耐旱性中等,耐后期高温能力中等,熟相中等。hm2穗数600万左右,穗粒数约31粒,千粒质量4549 g。抗条锈病,中感叶枯病、纹枯病、叶锈病,感白粉病、赤霉病。籽粒角质,饱满度好,外观品质较好,品质指标达强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

3.1.9 郑育麦043  2014年河南省审定。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好,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株型偏松散,旗叶小、上举,穗层较整齐,田间综合性状优,适应性好,对肥水不敏感。株高约79 cm茎秆粗壮,抗倒伏。纺锤型穗,码密,籽粒角质,均匀,饱满度较好,千粒重高。hm2成穗数555万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约47 g。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熟相好。田间自然发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感赤霉病。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地力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3.1.10 周麦32   2013年河南省审定,正在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区试。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优质强筋品种。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中等,耐春季低温能力一般。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株高约80 cm,茎秆弹性弹性好,抗倒伏。株型较紧凑,旗叶宽长,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耐后期高温能力中等,熟相好。hm2成穗675万左右,穗粒数约29粒,千粒质量约44 g。综合抗病性中等,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纹枯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籽粒角质,商品性好,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地力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

3.1.11 周麦30  2016年国家审定。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中等,成穗数偏少。株高约79 cm,茎秆硬,抗倒伏能力强。株型偏紧凑,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较好。纺锤型穗,穗较大,穗码较密。籽粒角质,品质指标达强筋小麦品质标准。hm2穗数525万左右,穗粒数约37粒,千粒质量约47 g。条锈病免疫,高抗叶锈病,叶枯病轻,中感白粉病、纹枯病,感赤霉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

3.1.12 冠麦1  2016年国家审定。半冬性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分蘖力较强,成穗数中等。株高约77 cm,茎秆硬,抗倒伏能力较强。株型稍松散,旗叶宽长,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活力强,耐高温能力一般,灌浆充分,熟相较好。hm2穗数570万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约48 g。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叶枯病轻,感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在倒春寒频繁发生区利用时注意预防倒春寒冻害。注意防治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

3.1.13 存麦11  2015年河南省审定。半冬性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弱,亩穗数适中,穗层整齐。株型松紧适中,旗叶上举。株高约73 cm ,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近长方型穗,穗码较密。hm2成穗数615万左右,穗粒数约32粒,千粒质量约48 g。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成熟落黄好,较抗穗发芽。适宜在河南省(豫南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地力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

3.1.14 百农418  2015年河南省审定。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叶片较窄,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一般,亩穗数中等。株型偏紧凑,旗叶上举,穗下节短。株高约73 cm,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较强。hm2成穗数600万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约48 g。根系活力好,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较轻,感白粉病和赤霉病。籽粒角质,品质中强筋。适宜在河南省(豫南稻茬麦区除外)中高肥地力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

3.1.15 明麦2号(华瑞0712  2014年国家审定。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冬季抗寒性中等,春季抗寒性中等。株高约87 cm,茎秆弹性较好,较抗倒伏。株型松散,旗叶窄长下披,穗层不整齐,穗多、穗小均匀。hm2成穗数570万左右,穗粒数约34粒,千粒质量约39 g。耐热性中等,叶功能期长,熟相好。籽粒角质,商品性好。中抗-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轻,田间表现赤霉病轻,耐病性较好,感白粉病。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在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黄淮南片偏南部区域更能发挥其优势。注意防治白粉病,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3.1.16 中育1123  2016年国家审定。弱春性中熟品系,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一般。分蘖力中等,成穗数适中。株高约77 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株型稍松散,旗叶宽短,上冲,穗层厚。后期根系活力一般,耐后期高温中等,熟相较好。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hm2穗数600万左右,穗粒数约31粒,千粒质量约47 g。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感叶锈病和赤霉病。适宜在河南省(豫南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叶锈病。

3.1.17 郑麦113  2015年河南省审定,2016年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生产试验。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系。幼苗直立,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一般。分蘖力强,亩穗数适中,穗层整齐。株型偏松散,旗叶短,上冲,穗下节长。株高约78 cm秆质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穗长,穗码稀。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较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较好。hm2穗数660万左右,穗粒数约30粒,千粒质量约47 g。综合抗病性中等,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叶锈病,感白粉病、赤霉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豫南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晚茬种植,在黄淮南片偏南部区域更能发挥其优势。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

3.2  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区域试验苗头小麦品种

3.2.1 德宏福麦2  2016年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半冬性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春季低温。分蘖力强,亩成穗数适中。株高约80 cm,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株型较紧凑,旗叶宽短,上冲,穗层厚。后期根系活力中等,耐高温能力一般,熟相中等。纺锤型穗,穗子较大,结实性较好。hm2穗数615万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约44 g。综合抗病性中等,田间自然发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感叶枯病、赤霉病。籽粒角质,品质中强筋。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叶枯病。

3.2.2 瑞泉麦168  2016年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系,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中等,成穗数适中。株高约89 cm,茎秆细韧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偏紧凑,旗叶短小,上冲,穗层厚。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较好。穗长,穗码较稀,结实性较好。hm2穗数41万左右,穗粒数约32粒,千粒质量约47 g。综合抗病性突出,田间表现中抗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较轻。籽粒角质,饱满度好,籽粒商品性好,品质中强筋。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特别在黄淮南片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偏南部区域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3.2.3 泉麦890  2016年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冬季抗寒性好,较耐倒春寒。分蘖力中等,成穗数偏少。株高80 cm上下,茎秆粗壮,较抗倒伏。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较耐后期高温,灌浆充分,熟相较好。长方型穗,穗大穗匀,结实性较好。籽粒椭圆形,角质,饱满度好。hm2穗数570万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约50 g。综合抗病性中等,抗条锈病、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感赤霉病。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注意防治赤霉病。

3.2.4 益科麦5  2016年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长势强,冬季抗寒性较好,耐春季低温能力中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中等。株高约88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后期根系活力较强,较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较好。近长方型穗,小穗排列较稀,结实性较好,籽粒椭半角质。hm2穗数600万上下,穗粒数约35粒,千粒质量约45 g。综合抗病性较好,田间自然发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轻,中感白粉病,感条锈病、叶锈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特别在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黄淮南片偏南部区域更能发挥其优势。注意防治叶锈病和条锈病。

3.2.5 徐麦0054  2016年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系,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耐春季低温能力中等。分蘖力较强,亩成穗数较多。株高约82 cm,茎秆粗,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后期根系活力强,后期耐高温能力中等,熟相较好。穗大,穗码较密。hm2穗数645万左右,穗粒数约36粒,千粒质量约41 g。综合抗病性中等,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感白粉病、赤霉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3.2.6 瑞华1101  2016年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系,幼苗半匍匐,长势一般,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一般。分蘖力中等,亩成穗数多。株高约85 cm,茎秆弹性中等,较抗倒伏。株型紧凑,旗叶宽长,平展。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穗码较稀。后期根系活力一般,对后期高温敏感,熟相中等。hm2穗数675万左右,穗粒数约29粒,千粒质量约46 g。综合抗病性好,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田间表现赤霉病轻,感白粉病。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晚茬种植。在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黄淮南片偏南部区域更能发挥其优势。注意防治白粉病。

3.2.7 西农529  完成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优质强筋品系,幼苗半匍匐,长势一般,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适中。株高约80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旗叶宽长,平展,穗层厚,穗多穗匀,穗码较密,结实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中等,耐后期高温能力一般,熟相较好。hm2穗数615左右,穗粒数约33粒,千粒质量43 g。综合抗病性较好,田间表现抗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轻,中感叶锈病,感白粉病。籽粒角质,外观商品性好。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晚茬种植,在赤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的黄淮南片偏南部区域更能发挥其优势。注意防治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