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河南日报》:精准服务、“院市共建”结硕果

《河南日报》,7月24日:第05版,要闻  


精准服务、“院市共建”结硕果
——省农科院与驻马店市携手发展花生产业纪实


    □曾鸣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说的是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环境的相应变化。对于农业科研,在成果推广工作中,同样需要考虑地域性的差异,精准对接,才能使成果快速、大范围地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5月,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际,提高服务的精准性,省农科院与驻马店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院市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三年来,针对驻马店市花生生产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省农科院联合驻马店市农科院以共建为纽带、以科技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以基地为引导、以增收为目的,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改进种植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助力脱贫攻坚,推动驻马店市花生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走出了一条精准服务、携手共建、联创共赢的科技兴农之路。

谋方向:专家献智 共话发展

    一颗小花生要做成大产业,离不开专家从科学、专业的角度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长期以来,正阳虽是我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但产品多以原材料销售,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突出。为破解这一发展瓶颈,省农科院积极组织相关专家,为正阳花生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提供技术咨询,先后举办了中国花生产业发展论坛暨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现场观摩会、中国正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暨花生产业发展推进研讨会、河南省农科院调研正阳花生产业发展座谈会等活动;协助制定了正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阳县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等战略发展规划;建立了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移转化(正阳)中心;促成山东鲁花集团成功落户正阳,并于2018年正式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5万吨,可消化正阳全年花生总产的2/3左右,极大促进了正阳花生产业的发展。2018年,正阳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全国唯一以花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享有“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的美誉。
    2019年9月7日—8日,省农科院和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中心在正阳县共同主办了“2019中国花生产业发展论坛暨高油酸花生现场观摩会”,花生专家们的目光再次聚焦正阳。大会研讨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廖伯寿,南京机械化所胡志超,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王强等多位专家分别围绕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农机农艺融合、产业经济形势、花生蛋白加工利用等方面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与会专家还分别从优质专用品种合理布局、加强花生产品流通、合理规避花生种植风险、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防灾减灾技术应用等方面为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田间种植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到产品质量安全、加工、贮藏,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撑,为全省花生产业创造了一个样板。
    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通过院、市、县合作共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正阳积极创品牌、推改革,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路子。

促升级:因地制宜 优质高产

    驻马店市花生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花生产区,其中正阳县花生种植约170万亩,连续多年成为“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但当地的花生产业一度停留在初级农产品层面,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没有品牌,长期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如何让正阳的花生产业转型升级,从资源优势“变身”成品牌优势,是当地急需解决的新课题。为落实《院市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协议》,省农科院和驻马店市农科院花生科研人员经过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在驻马店市发展优质花生,重点是高油酸花生的技术方案。
    油酸是花生脂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营养学界称为“安全脂肪酸”,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油酸花生是指花生脂肪组成中油酸含量超过75%的花生品种,具有营养保健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抗氧化、耐储藏、产品货架期长等特点。发展高油酸花生,有利于花生产业提质增效,有利于花生产品消费升级,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017年,为了提高驻马店市花生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省农科院从全国各地引进25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在正阳县真阳镇区域站进行了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筛选试验,鉴定适宜当地种植的高油酸花生品种,为大面积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中心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书记汤丰收研究员介绍,近年来,通过“院市共建”项目的实施,驻马店市的高油酸花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结出累累硕果:2017年,在正阳县付寨乡章寨村、熊寨镇王大塘村和王楼村、慎水乡天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豫花37号麦后直播花生高产示范百亩方5个、千亩方2个;2018年,在正阳县袁寨乡建成豫花37号百亩示范方2个、万亩示范方1个;2019年,在正阳县新阮店乡、付寨乡和熊寨镇建成高油酸花生豫花37号百亩示范方5个、万亩示范方2个。经相关专家实地测产,2017年正阳县付寨乡章寨村的2000亩豫花37号平均亩产荚果452.14公斤,比当地平均产量亩增142.14公斤;2018年正阳县袁寨乡大陈庄村200亩豫花37号示范方平均亩产荚果410.4公斤,比当地平均产量亩增90.4公斤;2019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正阳县付寨乡豫花37号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荚果仍达360.8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高产典型的带动,促进了高油酸花生的快速推广,据统计,2019年正阳豫花37号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油酸花生种子繁育、生产基地。高油酸花生每斤高于普通花生0.5—0.8元,亩增收益300元以上,共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000万元以上,目前已成为正阳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和正阳高效农业的“王牌”。

传技术:宽幅起垄 科学种植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驻马店市花生产业的发展升级,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省农科院的技术贡献功不可没。
    正阳县是我省花生主要产区。由于该产区多雨易涝、病虫害严重,近年来广泛推广应用了起垄种植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专家发现,生产上起垄种植机械均为先播种后起垄模式,该模式下普遍存在播种过深、出苗不齐、垄高不足、行间距过小、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病害严重、抗灾减灾能力差等问题,最终影响产量、品质。
    2019年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驻马店市农科院、正阳县豫丰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高垄宽幅先起垄后播种的播种机械,并于7月19日召开了“优质花生新型种植模式培训及观摩会”,示范推广机械化高垄宽幅种植模式。据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臧秀旺介绍,花生高垄宽幅种植模式垄高沟深,降雨时排水流畅;播种深度精准可控,出苗快、整齐,幼苗健壮;垄面加宽,通风透光好,减轻病害;同时营养成分更集中,光照充分,可减少肥料用量;花生全部在垄面上下针结果,能增加结果数,提高成果率,达到了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收目的。
    2019年在正阳县付寨乡章寨村示范花生机械化宽幅起垄种植500亩,经专家组实地测产,新型种植模式示范田种植密度23317株/亩,平均亩产荚果384.91公斤;对照田低垄窄幅种植密度25340株/亩,平均亩产荚果325.47公斤,示范田比对照亩增59.44公斤,增产率18.26%,增产效果显著。

帮管理:绿色防控 减肥增效

    “花生种植,种得好还得管得好。”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中心试验站站长、驻马店市农科院研究员王晓林说,针对驻马店市花生管理模式和生产需求,项目组积极推广花生绿色防控、减肥增效技术和花生产地减损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和产后损失,示范效果明显,有力促进了驻马店花生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
    科学施肥,高效施肥。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项目组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肥深种浅一体化起垄播种机示范,在施肥带上播种花生,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开展了减肥增效技术大面积示范,示范方位于正阳县付寨乡南李楼村。通过小麦秸秆适量粉碎还田+深耕耙改良土壤,进行测土优化肥料配方和用量,示范方与常规施肥相比,在肥料总量减少26.5%的条件下,花生增产35.5公斤/亩,减肥增效成果显著。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项目组在示范田利用杀虫杀菌混配制剂双拌王拌种,采用花生套餐2遍药技术替代当地常规3遍药的花生叶部病害的防控技术,应用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防控花生上的蛾类害虫,根据花生白绢病发病特点制定了综合防控策略。通过花生病虫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实现减药三分之一以上,每亩节约劳动用工超过1.5个,节本增效在130元以上。
    此外,针对正阳花生收获期多雨易造成产量损失的情况,示范推广了花生产地减损技术,在正阳县红旗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条日处理能力为10吨的花生产地减损干燥中试示范线,编制了花生产地减损技术操作规程1套,结合生产实际,制定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规范1套,有效提高了当地花生生产水平。

助脱贫:科企合作 成果惠农

    “院市共建”项目启动以来,省农科院以其成果、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依托,联合驻马店市农科院、正阳县花生研究所,通过项目带动、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持等,助力驻马店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日益“长大”的小花生,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成了当地贫困户脱贫的“金豆豆”。
    2019年,省农科院依托万邦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正阳县付寨乡建立了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37号示范基地10000亩,协助合作社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种植之前与河南邦农种业有限公司签订回收协议,每亩增收600元以上,带动15户贫困社员成功脱贫。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科研+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一方面加快了花生新品种的示范推广,调整了种植结构,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也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花生生产管理关键时期,项目组在示范点及辐射区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30多次,培训指导人数10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材料12000份。”院市共建项目“优质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主持人郝西介绍。通过技术培训,当地农民基本掌握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健康栽培新技术,促进了驻马店花生生产向高效、低残留、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辐射带动基地周边50万亩花生生产水平的提高。
    “通过‘院市共建’这个科技兴农大平台,省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得以推广应用,不仅让农户装满了粮仓和鼓起了‘腰包’,也有力提升了自身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
    不忘初心谋发展,联建共建聚合力。在前进的道路上,省农科院花生团队将继续高擎科技兴农的大旗,充分运用专业特长和科研资源,躬身乡村田野,把更多助力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业绩写在中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