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河南省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粮-菇轮作培肥改土技术研究与应用”顺利启动

2025年4月27日,“粮-菇轮作培肥改土技术研究与应用”启动会在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召开。该项目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承担,执行期2025-2027年。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省农科院科研处、食用菌研究所相关领导和专家1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英国洛桑研究所首席专家Simon教授及其团队发来现场视频。与会领导和专家现场考察了“粮菇轮作培肥改土技术”试验田,孔维丽研究员现场介绍了该模式技术要点及应用效果。

黄保所长主持项目启动会,卫文星副院长致辞,他表示感谢省科技厅的长期大力支持,要求食用菌研究所抓住国际合作项目立项的大好机遇,做好组织保障,组织科技人员加速实施项目,加强与英国洛桑等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在圆满完成项目的同时拓宽合作渠道,扩大国际合作成果,提升科研能力。

省科技厅陶曼晞副厅长表示,河南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承担的项目相对较少,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很大,她希望省农科院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为我省科研工作者搭建桥梁、夯实合作基础,让更多科研机构努力参与到国际合作中,不断提升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项目负责人孔维丽研究员向与会领导和专家介绍了项目背景,汇报了实施方案。她表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面临的三大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打破了我国“以家庭为单元”的传统农业循环,围绕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农作物单产提升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构建“粮-菇轮作”模式,攻克农业循环的关键技术,系统性地重塑现代化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赓续中华四千年的农耕文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 NBS)在国际上广受认可,“粮-菇轮作”模式将食用菌嵌入粮食作物种植体系,致力于解决一系列环境问题,是基于河南实际的农业绿色可持续转型实践。粮-菇轮作模式,一亩地能够有效利用10-15吨的秸秆,生产出5000-8000斤高蛋白含量的大球盖菇,实现亩均增收5000-8000元,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肥力,达到培肥沃土的功能。项目组成员李涛博士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和后续计划,他介绍到粮-菇轮作有效的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N、P、K含量,同时提高了接茬粮食作物的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并减轻了麦田杂草和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实现了一种模式转变,同时实现多种功能;项目组后期将围绕现有的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机理,并和国外合作单位共同研究养分决策系统。

河南省农业厅资源利用处二级调研员常杰指出,这么一种好的模式应该加速推广,建议加强产业链研究,可以采取加工销售带动种植的推广策略,使农民看到种出来的菇有销路,才能更好的加快推广。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生态与资源总站副站长罗诗峰表示,目前河南省秸秆资源的基料化利用率不足1%,这种利用玉米、水稻秸秆露天种植大球盖菇的方式有利于提高秸秆的基料化利用率,同时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应该加快形成易操作、可复制的技术模式。

张玉亭研究员表示,目前我省面临着土壤酸化、磷高富集、土传病害加重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粮-菇轮作、菌渣过菇还田是土壤用养结合轮作、菌渣过菇还田轮耕、农田固碳减排的一种新模式,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一种农业循环新形态,是NBS的河南实践和河南方案,粮-菇定区轮作为秸秆找到了出路、为土壤找到了生路、为了财路、为政府找到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