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河南粮菇轮作模式开展国际化合作研究——英国洛桑研究所农业首席科学家Simon一行莅郑交流调研

有没有一种模式,既可以改良土壤,又不闲置土地,轮作还让农民实现更高收益,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答案是“粮菇轮作”。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在前期多年试验基础上,开始新一轮更深更广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实践。7月20日-25日,应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邀请,英国洛桑研究所Simon Willcock教授、Kirsty Tooke博士到河南郑州,双方围绕“粮菇轮作改土技术”进行为期一周的联合工作,分为技术交流、现场考察和学术研讨环节。21日交流会由河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强主持,科研处、食用菌研究所等全院100多名职工参加报告会。会后还进行多个对比实验田的调研。外籍专家总结,“在中国的典型案例,是国际先进的可持续农业实践”。

据悉,“粮菇轮作改土技术”相继得到了科技部、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的立项支持,省人社厅立项建设了外籍专家工作室。外籍专家入驻工作室,打造出我省国际合作的“升级版”,标志着我省农业科研迈出进一步国际化的坚实步伐。

7月21日上午,在河南省农科院学术报告厅,Simon Willcock教授、Kirsty Tooke博士通过直播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报告了英国洛桑研究所在可持续小麦设计育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工程和韧性农业四大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部分成果,涵盖作物育种、土壤健康、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控、作物功能成分、气候变化等研究内容和手段,展示了哈彭登(Harpenden)、诺斯怀克(North Wyke)两个超过100年的七项长期田间实验(LTEs)基地,介绍了闻名世界的“洛桑土壤样品库”科研平台,该样品库是用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数据采集及存储系统,累计保存了超过30万份土壤、植物、籽粒、肥料样品。

英国洛桑研究所拥有长达17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及发展历程。Simon Willcock是英国著名农业与环境科学家、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现任洛桑研究所净零排放和弹性农业部门首席科学家,兼任英国班戈大学环境地理学教授,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DEFRA)顾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特邀作者。

7月22-23日,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孔维丽副所长和郑靖康博士陪同Simon和Kirsty冒着酷热前往商丘市虞城县闻集乡、濮阳市范县陈庄镇,实地考察了旱地粮-菇轮作培肥改土和水田稻菇轮作定位试验点和定区轮作示范基地。在闻集乡试验点,三年粮菇轮作菌渣还田土壤和初期土壤颜色对比,一深一浅差异显著,外籍专家表示该结果出乎意料。示范基地内接茬作物有红薯-大豆套种和玉米,试验点相关负责人介绍,蘑菇收完后菌渣垄堆上直接种植红薯、垄堆下面种大豆,“作物长势劲大,苗壮,摁都摁不住,与别人确实不一样”。

虞城实验基地玉米长势

种植合作社方圣坤表示,下茬种的是玉米,“别人玉米种4500棵,我种的是6000棵,但是看看我的玉米长的更壮些,估摸着一亩地收一吨没有问题。”随后,项目召开了示范企业与合作社代表座谈会,洛桑研究所与农户、基地、企业代表进行了亲切交谈,并询问了收益情况、技术掌握难易程度等,外籍专家工作室的专家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技术应用效果、推广模式等。在范县陈庄镇稻-菇轮作实验基地,项目组调研了一块重度盐碱地。据介绍,去年种植了一年蘑菇的菌渣还田地块,返青后水稻的长势均匀,分蘖较多;而对照田块,水稻缺苗断垄严重。农户表示,“水稻-蘑菇轮作田块的水稻长势比水稻-小麦轮作田块好很多”。

另外一处基地土壤条件较好,采用异位菌渣还田的水稻返青与分蘖长势,表现更为优秀,差异更加明显。示范田块对比下来的直观感受,让Simon一行对粮-菇轮作模式改土效果连连赞赏,并十分认同。濮阳市农科院、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范县农业局等相关人员陪同参观。

7月24日-25日,洛桑研究所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团队双方在郑州召开为期两天的“粮-菇轮作培肥改土技术”研讨会。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罗诗峰副站长、中欧项目团队农业农村部质检中心、北京城市学院等相关人员参加研讨会。

孔维丽研究员及项目团队成员就粮菇轮作改土技术分享了三个研究报告,“大田轻简化种植大球盖菇技术”、“粮菇轮作光热资源高效利用”和“土壤改良及养分高效利用”。Kristy分享了洛桑团队最新研究成果“Stakeholder Engagement”,报告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就如何实现政府-研究者-农民之间的交流与衔接,推动新理念和新技术的落地,介绍了欧洲经验。罗诗峰副站长表示,河南拥有成熟的食用菌产业基础,洛桑拥有175年“土壤”经验、全球顶尖科研平台、数据积累和研究方法,项目取得令人信服的田间效果、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认可,此次交流将为世界可持续农业提供新的“中国方案”和“中欧合作范式”,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绿色发展提供极具前景的创新路径。

陈庄镇察看粮-菇轮作示范点的水稻长势

交流期间双方就相关试验设计、采样方法等诸多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并对后续合作内容形成了备忘录。Simon教授表示,“粮菇轮作”通过秸秆种植蘑菇,消化了农业废弃物,农民通过卖蘑菇实现了高收益,菌渣还田显著改善了土壤,提高了作物养分利用和产量提升,是中欧农业基于自然的养分管理(NBS)概念在中国的典型案例,在国际上是先进的。他的团队愿意将多年的研究手段和成果与中国分享,双方共同探究粮-菇轮作模式效果背后的深层机制,为世界农业耕作方式提供新的范本。

孔维丽研究员强调,此次访问通过面对面交流,双方加深了彼此了解,英国以大任务目标设置和大项目组织管理的科研理念、执着务实开放的科研态度值得中国学习。此次交流奠定了非常好的合作基础,中欧双方将会携手为世界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左小麦-水稻,右菇-稻第二年水稻)

重度盐碱地(左侧菇稻、右侧麦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