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简述
现将收集的我国林业易发生的林业虫害予以登载,供参考。
林业虫害简述:
1.干木白蚁Incisitermes minor Hagen 原产美国加州南部西海岸,又名小楹白蚁。1937年一位乡绅由香港带回木箱将干木白蚁传入浙江宁海,并造成局部的严重危害。目前我国除浙江宁海外,上海、江苏等地也有分布。干木白蚁为木栖性白蚁,一般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的地方,主要筑巢于干燥的木材中,危害家具及房屋的木构件。受害的木材常被蛀食一空,只剩下外表一层很薄的皮壳,里面则充满了粉末及排泄物。由于群体较小,蚁巢结构比较简单,习性又耐干燥 ,因此便于人为携带及运输传播。此外,对房屋建筑、树木、江河堤防及水库堤坝、铁道枕木、公路桥梁、电杆电缆、古代文物、图书资料、账册收据、棉麻制品、贮藏粮物及农林作物等都构成威胁。
2.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 原产美国东部,1914年在山东、辽宁发现,在我国分布于天津、河北、辽宁、江苏、山东、云南。寄主有苹果属Malus、梨属Pyrus、山楂属Crataegus、花楸属Sorbus、李属Prunus、桑属Morus、榆属ulmus等。苹果绵蚜是目前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以成虫、若虫吸取寄主的枝干、果实和根系汁液,被害根部形成瘤状虫瘿,影响寄主的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虫瘿增大破裂后,易招致其它病虫的侵袭,加重对寄主的危害,直至寄主枯死,并能在果实的果萼、果洼内危害,造成结果推迟,果实质量、产量下降,使生产蒙受损失。
3.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 Kuwana 原产日本,我国最早于1942年在辽宁省旅顺口老铁山首次发现,1950年在山东崂山也发现该虫危害。分布于辽宁、吉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地。寄主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赤松P.densiflora、油松P.tabulae-formis、千头赤松p.densiflora cv.‘Umbraculifer-a’、垂枝赤松P.densiflora var. pendula、黄山松P . taiwanensis、黄松P. massoniana×P. thunbergii、琉球松P.luchuensis等松属植物。日本松干蚧是松树枝干的重要害虫,老龄松树和4a生以下幼树及苗木均能受害,以5~15a生松树受害最重。主要以2龄若虫在阴面枝梢上危害,造成树干向阳面倾斜弯曲或枝条软化下垂、叶枯黄脱落、枝梢萎蔫,受害较久的松树树皮增厚、硬化、卷曲、翘裂,并易引起次期性虫害侵袭,发生危害后很快造成树木死亡,致使大婊?闪挚菟馈?
4.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 Ferris 原产于美国东南部,1988年传入广东后迅猛扩散,严重危害,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寄主有火炬松Pinus taeda、湿地松P. elliottii、萌芽松P. echinata、长叶松P. palustris、矮松P. virgini-ana、裂果沙松P. clausa var. immuginata、黑松、加勒比松P. caribaea和马尾松等松属植物。主要以越冬若虫在老针叶基部吸食树液危害,造成大量流脂,肿大纵裂,变褐色坏死脱落,严重的针叶脱落达70%~80%。春夏季大量雌虫、若虫聚集嫩梢取食,分泌蜡质物覆盖枝梢,造成抽梢长度减少,针叶缩短,严重的嫩梢枯死、弯曲,形成丛枝。球果受害后发育受限制,变小且弯曲,影响种子质量和产量。
5.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1965年在台湾采到标本,1969年定为新种。分布在日本的先岛、冲绳群岛和我国的台湾。我国大陆于1982年在毗邻澳门的珠海发现,经调查,香港、澳门已经发生数年,造成严重危害。松突圆蚧寄生在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琉球松和南亚松Pinus latteri等松属植物上,主要以雌蚧虫在松树叶鞘基部、新鲜球果的果鳞和新长针叶柔嫩的中下部,而在叶鞘上部的针叶、嫩梢和球果则多为雄蚧。被害处变色发黑、缢缩或腐烂,针叶上部枯黄,严重时脱落,新抽的枝条变短、变黄, 以致全株枯死。
6.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Tagioni-Tozzetti) 原产俄罗斯,何时传入我国不详。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寄主植物有百种之多,主要有桑Morus alba、桃Prunus persi-ca、李P. salicina、杏P. armeniaca、梅P. mume、樱桃P. pseudocerasus、梨Pyrus spp.、苹果Malus pumila、葡萄Vitis vinifera、柿Diospyros kaki、核桃Juglans regisa等,以桑、桃受害严重。该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在寄主枝干上,偶尔也在果实上吸食危害,严重时枝条上介壳密集相连,甚至相互重叠,受害植株和枝条表现为生长势衰弱,发育迟缓,影响发育和结果,甚至全株枯死。
7.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原产东南亚,传入我国时间不详。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寄主有白格Albizzia procera、香须树A. odoratissima、楹树A. chinensis、凤凰木Delonix regia、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橡胶树属Hevea、木棉属Bombax、琼楠属Beilschmiedia、橄榄Canarium album、海南苹婆Sterculia haina-nensis、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等去皮木材、竹材、藤料及其制品。双钩异翅长蠹为钻蛀性害虫,它以成虫、幼虫在原木、板材、家具、胶合板、藤料及其它寄主材料上蛀食危害。受害寄主外表虫孔密布,仅剩纸样外表,内部蛀道相互交叉,严重的几乎全部蛀成粉状,可谓千疮百孔,一触即破,钻蛀时向外排出蛀屑,严重影响寄主材质,甚至使之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8.沟额天牛Hoplocerambyx spinicornis Newman 原产东南亚,1982年在海南发现,寄主有娑罗双Shorea spp. 、类娑罗双Parashorea spp.、八宝树Duabanga sonneralioides、三叶胶Hevia brasiliensis、异翅龙脑香Anisoptera glabra、香坡垒Hopea odor-ata。这种天牛广泛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尤其在印度已成为最严重的林木害虫之一。它主要危害死树或新伐倒木,大发生后,可侵害立木或其他树种。幼虫蛀入树皮后,幼龄时集中蛀食韧皮部,老熟幼虫深入树木心材。化蛹前在树皮上有明显的羽化孔,孔内充满木渣,蛀道宽大,深入树心,折转蛀成纵向的宽大的蛹室,受害严重的,树干上有许多明显的蛀孔,易识别。在我国仅在海南尖峰岭发现,其余各地至今尚无记载,但与我国接壤的许多国家均有分布,再次传入的可能性很大,须严加防范。
9.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原产大洋洲,2000年在广东发现。寄主有椰子Cocos mucifera、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槟榔Areca catechu以及其它棕榈科植物,以成虫、幼虫2种虫态危害,一般喜在4~5a生的幼树上危害,在尚未开放的心叶部沿叶脉咀嚼叶的表皮组织,叶表留下与叶脉平行的狭长褐色条纹,这些条纹形成狭长伤疤,又随新叶伸展呈现大型褐色坏死区,严重时叶子卷曲皱缩呈灼伤状。有时叶片枯萎、破碎或仅余下叶脉,不但抑制树木生长,而且导致死亡。椰树等棕榈科植物是海南等地重工业要的沿海防护林树种和经济植物,也是我国南方城市绿化树种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自然景观。目前,我国海南省的椰心叶甲疫情严重,广东局部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0.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 Maulik 原产马来西亚,是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2001年在海南省东方市发现,由于及时采取喷施化学药剂、销毁带虫苗株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该害虫的定居、扩散。据报道,在马亚西亚水椰八角铁甲寄主为华盛顿棕榈Washingtonia filifera、椰子Cocos spp.、西谷椰子、水椰子Nypa fruticans等棕榈科植物,可对叶、梢造成严重危害,危害部位、危害状与椰心叶甲相似,成虫和幼虫主要在嫩梢、幼茎和未展开或未全展开的幼叶间取食表皮薄壁组织;受害叶片呈现褐色或灰褐色条斑,并有皱缩、卷曲等现象,受害嫩梢枯萎死亡,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枯萎。据初步调查,该虫世代重叠,飞翔能力比椰心叶甲稍差。
11.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 Heller 原产菲律宾的吕宋岛、内革罗岛等,1997年传入我国台湾,2002年在广东发现,在台湾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的椰子、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对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棕榈科植物以及华南广大地区的甘蔗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褐纹甘蔗象的老熟幼虫宿存在叶鞘与茎干间,以危害后的纤维包裹做茧化蛹,成虫产卵于椰子或甘蔗茎干、叶鞘内或叶脉间,幼虫孵化后在叶鞘及茎干内部组织钻蛀危害,初期受害叶片变黄,随后茎干部位受害,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12.锈色棕榈象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 原产东南亚,1998年在海南发现,目前除海南省外,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部分地区也发现该虫。该虫是一种个体很大的非常危险的重大森林害虫,是椰子的重要害虫,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造成过严重危害。主要寄主为椰子、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槟榔等,寄主受害后枯黄,随后逐渐衰弱死亡。海南除文昌县外已有海口、琼山、万宁、三亚等地大量椰子树遭受危害,发生面积近1万hm2,已经死亡的椰子树近2万株。
13.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原产北美,于20世纪80年代随国际木才贸易传入我国,1998年秋在山西省阳城、沁水首次发现。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该虫主要危害油松,寄主树木包括松属pinus 、云杉属picea、黄杉属pseudotsuga、冷杉属Abies和落叶松属Larix的植物。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树干基部和根部,可导致几年生至几十年生的树木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亡,在新鲜伐桩和伐木上危害尤其严重。一年中除越冬期外,在林内均有成虫活动。雌成虫首先寻找寄主蛀食危害,然后引诱雄成虫侵入。成虫直接侵入的形成层,木质部表面也被刻食,先向上蛀食一段短坑道后即转向向下蛀食,直达主根和主侧根。成虫侵入部位一般位于树干基部向上至1m左右处,侵入孔周围出现凝结成漏斗状的流脂和蛀屑的混合物。该虫扩散蔓延迅速,一旦传入并且定殖,就目前方法很难根除。
14.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 原产非洲,1987年随进口的巴西木进入广州,20世纪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现已传播到我国10余个省(区)、直辖市,在南方发生较为严重。蔗扁蛾食性广,危害香蕉Musa nana、甘蔗、玉米Zea may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植物,特别是一些名贵花卉等,寄主植物达60余种,巴西木Dracaena fragrans是其重要寄主植物。幼虫活动能力极强,行动敏捷,蛀食皮层、茎秆,咬食新根,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上树危害,多在3a生以上巴西木的干皮内蛀食,感染植物轻则局部受损,重则整段干部的皮层全部被蛀空。
15.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L. 原产欧洲,何时传入我国不详,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发现,1987年传入甘肃敦煌市后迅速扩散,在我国分布甘肃和新疆。寄主有苹果、花红Malus asiati-ca、沙梨Pyrus pyrifolia、香梨P. aromatica、杏、巴旦杏P. amygdalus、桃、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板栗属Castanea、无花果属Ficus、花楸属等植物,此虫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尤以苹果、梨和沙果受害最重。幼虫在果实内蛀食果肉并入果心取食种子危害,随着虫龄的增大,蛀孔不断扩大,虫粪排出果外,有时成串挂在果上,果实被害率可达80%~100%,大量落果,严重减产,降低品质甚至丧失食用价值。
16.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 原产北美,1979年在辽宁发现,现在我国分布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等地。美国白蛾是杂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在美国受害的阔叶树达100多种,在欧洲被害植物200余种,在日本被害植物300余种,在我国已发生地区被害树木和植物也超过百种,主要危害糖槭Acer saccharum、核桃树Juglans mand-shurica、桑树、樱花树Prunus spp.杨树Poplus spp.、柳树Salix spp. 、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枣树Ziziphus jujuba等多种阔叶树和果树。卵产于叶背面,1-2龄幼虫群聚在叶背取食叶肉,保留上表皮和叶脉,同时分泌丝状物,逐渐形成网幕。3-5龄幼虫咬透叶片,在叶缘啃食,6-7龄幼虫将叶片吃光,仅留叶柄。5龄以后的幼虫脱离网幕自由取食。严重发生时,整株树叶大部分被吃光,形成大的网幕笼罩整个树冠,造成树木死亡或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发育,果树受害后造成减产或不结实。
信息来源:中国农药信息网 (200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