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热谈自主创新
本报北京8月30日电 今天,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座无虚席。尽管时针已指向12点15分,但近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界、企业界代表无一离场,全神贯注地聆听报告人的真知灼见。
这是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开幕式及第一天会议的现场。很明显,各位发言人围绕论坛主题“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抉择”所作的报告,深深吸引住了与会者们的注意力。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欣然为中国科学家论坛题名,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自主创新:需要长期坚持的国策》的主旨讲话。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引进外资、提供优惠、出卖廉价劳动力等条件之上的,这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但却不是世界制造业的强国。与此同时,这种低级的发展方式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加剧了低价竞争和贸易争端,造成世界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等。另一方面,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中国的环境。尽管现在努力治理,但污染以后再治理的代价太大。
周光召认为,按照目前这条路走下去是有限度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只有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产权,才能不做打工仔,才能在产品的价值链上拿到中国人应有的部分。”
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王选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此次论坛,但他特意为论坛准备了书面讲话《要有超过外国人的决心和信心》。他的书面讲话中提到,有记者问他:“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这位“中国激光照排之父”回答:“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其实在高新技术领域,赶超外国产品的机会是很多的。”王选在他的书面讲话中如是感慨。
1981年,日本东芝公司报价2000万美元,愿为中国某大报社提供整套照排系统,当即被中宣部否定。根据调查,一套照排系统报价应在70万人民币左右,大报社的双机系统加上众多的PC终端,总价格也应控制在200万人民币左右……到了2003年,方正日文出版系统以国外竞争对手八分之一的价格进入日本大报社《日刊体育》,现用于该报承担的100多种日文报纸的编排出版,其优越的性能使用户十分满意。这一样板的成功吸引了一些日本县报(相当于中国的省报)也采用中国的方正系统。
在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段瑞春的眼里,世界的经济竞争、国力竞争,归结到底是一场创新战。由于是研究知识产权方面的知名专家,在我国国际间科技合作知识产权谈判中,及我国加入世贸时中美政府间知识产权磋商中曾多次任中方首席代表,段瑞春主要从知识产权及品牌战略上系统论述了自主创新。他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使科技成果形成知识产权;一定要通过多维的知识产权的融合和集成,创建我们自主的民族品牌;一定要坚持持续创新、科学管理和诚信经营,维护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打响具有知名度、诚信度、美誉度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著名品牌。接下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俊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论述自主创新,可谓与段瑞春的报告相得益彰。他说,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主要体现者,国家的竞争力、国家国际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企业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新时期所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决策。
下午,论坛移师华润饭店。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两院院士石元春以《例说科技的战略创新》为题,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惠永正以《从中药现代化谈原始创新》为题,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庆存以《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生存与竞争实力》为题,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总裁温邦彦以《尽快建设民间科学创新的认证体系》为题分别作精彩报告,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由科技日报社主办、发现杂志社承办。为期三天的论坛,分别设立了综合、区域和产业发展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等多个专题论坛,将有20多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在论坛上各抒己见。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潘家铮,93岁高龄的两院院士、电子与信息学专家罗沛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道本,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发现杂志社社长卢俊卿等。科技日报社总编辑陈泉涌主持了论坛。 (记者 向杰)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