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生在国际上极具优势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小麦、大豆、油菜籽、玉米、葵花籽等机械化大面积种植的农产品都将受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影响和冲击,惟有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花生会一枝独秀,大力发展在世界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花生产业意义重大。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四个“世界之最”的优势:
一、总产量最高。在我国的油料作物中,花生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油菜。2001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6946万亩,年总产1458.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2%;2002年,我国花生总产量达到1495万吨。预计到2005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将达到8000万亩,总产量1700万吨左右。
二、平均亩产最高。我国花生平均亩产210公斤,是世界平均亩产91公斤的2.3倍。而世界花生种植面积最大、产量第二的印度平均亩产量为50公斤,美国平均亩产量为183公斤。
三、销售价格最低。多年来,花生的国际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6200~7000元/吨的范围内,而我国的市场价格一直在4000元/吨上下,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
四、出口量最大。据海关统计,2000~2002年,我国花生出口量分别为40万吨、49万吨和67万吨,三年均占世界花生贸易总量的25%以上,居世界第一。与花生相比,我国其余油籽和食用油品种则没有出口或仅有极少量出口。
我国是缺油大国,2000年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仅9.75公斤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14.4公斤低32%。近年来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油料生产增长难以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食用油常年缺口达200万吨。
花生是一种高产作物,价格也高于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效益好。加入WTO后,其他作物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花生的比较优势却更加明显。发展花生种植及加工,提高花生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花生种植,在世界范围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花生出口具有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只要在品牌、品种与标准等方面有所提高,就会在出口创汇方面具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梅芳认为,入世后,国外质优价廉的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将对国内油脂市场形成强劲的冲击,我国面临巨大的进口风险。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花生种植和花生综合利用产业,对于提高我国油脂自给率、解决我国食用油短缺问题和降低进口风险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花生的植物蛋白质含量高达26%~32%,在食品中仅次于黄豆。专家认为,充分开发这一领域,使花生进入居民的日常饮食,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居民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的状况,为花生产业提供全新的弹性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仍以谷物为主,蛋白质摄入量距世界平均水平尚有很大差距,勉强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下限。特别是缺乏优质蛋白质,据2000年统计,我国人均日摄入蛋白质68克(发达国家1990年人均日摄入量已经达到98.5克),其中优质蛋白仅占1/5,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则更低。积极开发花生蛋白质资源,是解决我国居民摄入蛋白质紧缺的一个重要途径。
据资料显示,花生除含油量高达46%~52%外,蛋白质含量高达26%~32%,比牛奶、猪肉、鸡蛋都高(牛奶为3%,鸡蛋为14%,鱼肉为25%,猪肉为16%,小麦粉为9.9%),而且花生蛋白中90%以上为球蛋白,含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除蛋氨酸含量较少外,其他7种均接近或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规定标准。花生蛋白的功能性与大豆蛋白接近,却比大豆蛋白更易吸收。花生蛋白的不消化糖、棉子糖和水苏糖含量只相当于大豆蛋白的1/7,不会产生食用大豆蛋白后常出现的腹胀、嗝气反应,消化系数达90%。另外,花生蛋白色泽洁白,可溶性蛋白质和氮溶解指数高,不管添加到动物食品或植物食品中,都能起到改善食品品质、强化食品营养的作用。
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200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