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排名下降源于创新乏力
9月28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被调查的117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49位,连续3年下降。对此,有关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也不是中国留不住人,而是引进依赖让很多人不再重视自主创新。这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人力资源论坛”上亮出的第一个观点。马俊如说,我们国家有2.8万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但其中约75%没有专职的研发人员。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长期靠引进,形成了引进依赖,一切事外国人都帮我们办完了,剩下的就是交钥匙和领导剪彩了。引进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收益却很低,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利润率非常低,大约只有2%。在世界市场上,中国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11%,如温州鞋、纺织品等,而高技术产品只占2%~3%。由此可见,从资金、产品结构到组织管理等方面,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还是非常弱的。
为什么会这样?马俊如分析认为,关键是多数中国企业没有设立研发机构,没有研发怎么谈得上创新,结果只有依赖引进。如果企业里面有研发机构的话,它是与企业共生存和共命运的,是为企业竞争服务的。如人们熟知的在中国的跨国企业都有自己强大的研发机构,像韩国的三星公司就有10000多名研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可是在中国,甚至现在有的企业还难容知识分子的创新力量。没有自主创新,谈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管理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的一部分。马俊如说,现在令诸多省长、市长们感到头痛的已经不再是帮企业请几个有本事的技术专家了,而是很难找到一个能使企业起死回生的优秀管理者。科技界流传着搞不了科研去搞管理的说法,实际上正是这样的观念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管理创新与发展,导致在人才培育上重技术、轻管理,不把管理当成一门创新的学问,优秀管理者的贡献得不到认可。创新是一个未知的东西,没有管理创新的推动是不可能的,缺乏优秀的创新管理帅才、将才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马俊如认为,当今的创新是一个有序的链条和体系结构。可世界上现在只有中国用自己的研究所和大学与企业较量,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和研究所主要是为未来做科学储备的,是后备队;而企业是直接面对市场的主力军,拿后备队与主力军较量,能打胜仗吗?这种当“替身”的事情,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是把市场竞争和学院式研究混搅不清,造成创新体系失调。从根本上讲,学校是学术机构,研究所就是研究机构。在世界上现在还没有一个用斯坦福大学命名的校办企业,不是斯坦福大学名气不够大,而是斯坦福大学依靠其创新的理念和对外输送的大量创新人才支持了硅谷的发展,整体提升了美国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中国的情况却是,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以大学的名义办的,大学教授要做市场开发。
马俊如最后说,在提高创新能力过程当中,应该认清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创造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主要体现,应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投身到有助于提升中国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性研发工作中。
信息来源:科学网 (200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