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河南最东部的永城,是全国粮油生产百强县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永城市与河南省农科院加强协作联动,共建高产优质小麦、高蛋白大豆、优质蔬菜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永城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 张蔷新:大豆现在已经进入了灌浆后期,水肥就不要再实施了,但是后期收获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大豆叶变黄变干,豆角变成黑褐色,这就是最佳的收获期。
9月25日,在商丘永城市苗桥镇一块高标准农田里,农技专家正在进行收获前的指导。今年,种粮大户郭彪种植了300多亩大豆,在省市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绿色高效防控等关键技术,预计每亩可增产200多斤。
永城市益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郭彪: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了扩行缩株这样一个技术,增加了整体的密度,产量应该是在550斤到600斤,质量比较好,品种又统一,加工企业愿意给咱们提高两毛钱一斤去收购。
结合永城农业资源和发展优势,河南省农科院帮助引进了郑麦1860、郑1307大豆和郑单系列玉米等主导品种,通过实施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周年产能提升行动,促进粮食单产和品质双提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30亿斤以上。如何让农业生产优势转变成产业发展优势呢?河南省农科院围绕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强对永城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指导服务,探索产、加、销有效衔接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永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李超伟:在产业链延伸上,(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上,特别是在一些小宗作物比如蔬菜上,我们都急需农科院来给我们提供支持,把整个的地方特色突出出来,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永城市农业存在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产能不足,大豆蔬菜产业相对薄弱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河南省农科院围绕着小麦、大豆和蔬菜三大特色产业,集聚育种、栽培、农信等多学科专家组建科技服务团队,集成良种良法配套的丰产增效生产技术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永城小麦”、“永城大豆”、“永城苗白”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研究员、院县共建工作首席专家 李向东:充分利用河南省农科院的技术优势和永城市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解决农头工尾、农强加弱的产业链短板问题。通过我们的项目的实施,来达到延链提质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