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中心>最新信息
最新信息
强化科技成果转换 探讨高产经验模式 河南省农科院与15个院县共建县相约延津

4月19日,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会在延津县召开,来自全省15个院县共建项目县的200余名代表相聚“麦乡”延津。

本次会议通过"现场观摩+成果展示+对接洽谈"的创新形式,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为河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创新样板。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签约仪式上,延津县委书记、县长李中耀围绕注重种植模式创新、注重良种繁育推广、注重特色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对延津农业作了推介。仪式由延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巩红敏主持。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等科研单位与延津县种业公司、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涵盖了小麦新品种转让、花生种植技术与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领域。

据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介绍,省农科院与延津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以来,省农科院与延津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以来,积极发展“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每年示范带动建立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等新品种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在延津县集成示范并推广应用,推动全县50万亩优质小麦全部实现了订单种植,像与会观摩的展示田,其中有县农业部门引进的24个新品种,省农科院展示了160多个品种,通过这种展示,为延津县今后筛选的主导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乡市政府副市长陈剑虹肯定延津县在农业农村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延津县下一步的农业生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区域,省农科院直属23个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包括延津县在内的15个院县共建涉农企业展示各具特色的科技项目和产品。

   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的麦田里,在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所长罗鹏主持下,与会代表近距离感受优良品种加上高产栽培技术的魅力。

延津县农技专家秦世伟详细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延津模式”,阐述了该模式在提升小麦单产方面的显著优势和实践效果。

河南省农科院吴政卿研究员分享了优质小麦万亩示范方大面积单产提升品种与配套技术的落实情况,用实际数据说话,展示了科技的力量。

 

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旭介绍起该公司在院县共建合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郑麦136成就“一县一品”产业传奇,以及郑麦918以1918万元创下品种权转让记录等。

张旭表示:“希望中原农投赋能后,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能够再结硕果,三年内实现北交所挂牌,争取跻身全国种业十强。”

河南省农科院成果推广处副处长邵运辉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河南省农科院的人才、技术和成果的优势,来推进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当日下午,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李秀杰主持召开了院县共建工作推进暨政府、科研单位与企业产业供需座谈会。院县共建各县代表、科研单位与企业负责人围绕产业发展及供需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河南省财政厅服务业处副处长王晓彬说,针对项目谋划及资金安排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注重绩效方面的考核与评估,将绩效理念贯穿于项目谋划的全过程以及资金安排的具体环节之中,以此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强表示,本次会议形式新颖,议程紧凑,内容充实,效果显著。下一步,要狠抓落实,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合作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