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杂粮产业迎来新机遇。眼下,农业谚语说得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按节气,种植杂粮也提上了日程,我省杂粮品种包括哪些品种?哪些品种深受种植户和有关深加工企业的重点关注?杂粮的产量随着新品种和农业栽培技术科技的不断进步有哪些变化?
专家简介:
李君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特色杂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郑州大学硕士导师,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委员、河南省特色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多个职务。长期从事谷子、高粱、甘薯、食用豆研究,承担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茅台酒用高粱研究等40多项工作。育成杂粮品种27个,授权专利7项,获省级多个奖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著作6部。
河南省杂粮作物面临不足及突破路径
杂粮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功能性产品开发、名优品牌输出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关键挑战。
杂粮在生产端方面。种植户种植相对分散,标准化、规模化及品质参差不齐;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一般,杂粮收购价格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多生长于生态脆弱区,易受干旱、病虫害影响。突破路径是要着力推广“企业+合作社”订单农业,稳定种植收益;培育更多的抗逆新品种。
在加工端方面,深加工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多数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如杂粮蛋白提取、功能性成分开发)占比不足5%。同类技术产业化率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市面杂粮产品集中于代餐粉、即食粥等低端品类,缺乏创新。设备适配性差,杂粮颗粒大小、硬度差异大,通用加工设备损耗率高。突破路径是开发场景化产品,健身人群高蛋白食品、母婴人群易消化杂粮。
在市场端方面消费者还存在误区。有40%消费者认为食用不利于消化,认为吃杂粮等于难消化;年轻群体更多倾向选择精制食品;人均杂粮年消费量较低,每年人均约4kg;品牌溢价能力弱,区域性品牌多,缺乏全国性高端品牌,溢价依赖“有机/地理标志”标签;渠道渗透率低,农贸市场占比超60%,商超货架多被进口产品占据;新兴销售渠道直播电商以低价促销为主,损害品牌价值。突破路径是要进一步跨界融合,把杂粮成分融入饮品(燕麦奶)、护肤品(小米发酵精华);打造出“杂粮+文化IP”品牌,结合地域特色提升附加值;数字化营销(如“一碗杂粮粥膳食纤维≈3个苹果”)。
在政策与产业方面,政策支持需要持续连贯。杂粮缺乏专项扶持补贴。产学研脱节,缺乏“品种改良-加工技术-市场应用”一体化创新链。进口冲击,进口杂粮挤压本土产业。出口壁垒,欧盟对杂粮制品的农残标准严于国内,企业认证成本高。突破路径是推动杂粮纳入主粮补贴范畴,建立国际互认质量标准体系。
当前市场消费者对杂粮需求变化
杂粮需求,基础营养、功能强化、便捷性、情感价值需求(地域特色杂粮礼盒)安全品质需求。营养成分(76%)、口感(68%)、品牌信任度(52%)。
消费者对杂粮需求,健康意识提升、饮食结构升级和功能化食品;健康意识觉醒,慢性病防控,推动低GI、高纤维杂粮(如燕麦、藜麦)成为“刚需”;肠道健康关注,膳食纤维需求激增;饮食文化升级,主粮精细化转向多元化,从“吃饱”到“吃好”,消费者追求营养均衡;国潮饮食复兴,传统杂粮借助养生文化回归年轻餐桌;功能性需求细分,健身人群,高蛋白杂粮(鹰嘴豆、藜麦)成为增肌减脂代餐;母婴群体,易消化杂粮米粉(小米粉、燕麦粉)受宝妈青睐;银发一族,控糖杂粮(荞麦、青稞)需求持续增长。
杂粮消费量在增长的可能性
产品创新,口感改良,发酵技术(如发芽糙米)降低粗糙感。形态跨界,杂粮脆片、杂粮植物奶(燕麦奶市场年增40%)。精准营养,特定人群配方杂粮。
体验升级,订阅制服务、沉浸式消费。技术赋能,区块链溯源。智能推荐,通过健康数据匹配个性化治疗方案。
数字化营销,用可视化内容(如“1碗杂粮=3个苹果的纤维”)破除“杂粮难吃”偏见;场景绑定,与健身APP合作推广杂粮食谱。
小包装革命、冷链延伸,开发鲜食杂粮产品;品牌价值构建,故事营销,挖掘杂粮产地文化。与医疗机构联合发布杂粮健康白皮书。
从营养学角度看河南主产杂粮的健康价值优势突出
小米:益肾和胃、清热补虚、安神健胃;所含丰富色氨酸,可轻松被人吸收,色氨酸会促使分泌五羟色胺酸促睡血清素,是很好的安眠健胃食品。
绿豆:蛋白质是主要营养成分,富含纤维素和其他矿物质,如钾、镁、钙等。如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促进消化系统健康、降低心脏病风险等。抗菌抑菌、降血脂、清热解暑
高粱:温中涩肠、止霍乱、利小便、健脾益中、补气清胃。高粱对小孩消化不良、大人脾胃气虚现象有显著的治疗功效。
甘薯:具有和血补中、宽肠通便等功效。有健胃通气防癌抗癌等功效
红豆:红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铁元素,可以益气养血,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缺铁性贫血。红豆还有理气、通经的作用。
豌豆:富含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具有促进肠道蠕动、保护视力、养颜的作用。
燕麦:以其独特的食疗效果给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三个方面优势。维生素B1的含量高,水溶性的维生素,能作为辅酶参加碳水化合物代谢,还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本来水稻、小麦的含量并不比粗杂粮中少,但是在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损失。
含有较多的“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减肥、通便、解毒防癌和增强抗病能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作用。
杂粮食物偏碱性,中和人体酸碱度,中和人体酸性环境,缓解疲劳,增强体能。
如何提高杂粮在各领域的应用的附加值
食品领域。传统主食升级(混合主食、全谷物食品)功能性食品开发(营养强化、特殊人群)、健康零食(膨化技术、能量补充)、功能饮品等。
医药领域。药用成分提取(活性物质开发:荞麦芦丁用于改善微循环、燕麦β-葡聚糖:降胆固醇药物原料)、医用辅料与特医食品(术后营养,药物载体)。
跨领域融合创新。食品-医药跨界、化妆品与个护、天然成分提取。
未来前景。从原料级向高附加值产品,需突破功效验证、消费认知、产业链协同三大关卡。未来随着生物提取技术、精准营养研究的突破,杂粮有望在慢性病管理、功能性食品赛道实现更大价值。
如何实现杂粮作物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产业链整合
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做大做强杂粮产业,拓展食物多元化供给渠道,为保障粮食稳定供应提供更多可能性。
五谷杂粮,泛指粮食。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杂粮等及其成品粮。确保杂粮增产,是保障粮食安全、均衡膳食结构的重要举措。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历史性转变。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型,消费者对健康营养更加关注,杂粮日益受到消费者追捧,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杂粮生产规模小、产量低,供应量相对有限。支持扩大种类繁多的杂粮生产,增加杂粮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势所必然。
与主粮相比,杂粮对耕地和水等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可以在田埂、沟边、沙地、山坡、旱地等瘠薄土地上种植,这些地方种植主粮作物产量低,种植杂粮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收益。在耕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各地发展杂粮产业,可以突破资源制约,增加杂粮播种面积和产量,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拓宽食物供给来源,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杂粮产业面临着种植分散、产量低、效益差,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产业化没有形成,品牌化发展不足等困境。做强做优杂粮“土特产”品牌,加快“特”“优”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持续优化结构布局,集中连片区域开发能够有效促进产业链协同联动,数字化建设发挥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大对杂粮产业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强化对杂粮全产业链整合,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扩大杂粮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杂粮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育种、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科研、销售、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进一步创新优化联农带农机制,破解杂粮产业发展瓶颈,拓宽小杂粮通向大产业之路。
品牌化是杂粮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杂粮产业品牌不强,各地应加强杂粮品牌建设,高点谋划、系统推进,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打造杂粮区域公共品牌,形成省级、市级、县级不同层级区域公共品牌。成为各地的“金字招牌”,提高了杂粮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打破杂粮“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变杂粮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真正把杂粮培育成大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振兴提供支撑。
河南杂粮全产业链。种植端、加工端、消费端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集成育种、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科研、销售、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加大对杂粮品种营养、保健发生机理的研究,为产业发展理论上铺路;企业将会高起点、高档次开发新产品,对生产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杂粮深加工符合低消耗高产出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将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进行完美结合,提升杂粮生产的工业化水平;杂粮生产企业更加注意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牌产品,以质量取胜。
如何赋能河南杂粮产业升级
智慧农业与生物育种,杂粮有望成为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关键支撑点。为杂粮产业带来生产效率提升、品种改良加速、产业链韧性增强等变革性机遇。智慧农业与生物育种的协同创新,推动杂粮产业从“靠天吃饭”转向“数据驱动”,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技术转化效率与应用场景落地能力。
智慧农业,重塑杂粮生产模式。精准种植管理(物联网监测、土壤传感器监测、pH值、气象站预警极端天气)。
AI决策系统。“农业大脑”分析卫星遥感数据,推荐最佳播种时间及密度,开发“品种适应性预测模型”,指导新品种区划推广。
智能农机装备。无人机应用实现杂粮田精准施药(效率提升5倍,药量节省20%)。光谱成像无人机识别病虫害。自动化采收:损失率从15%降至5%。
全链条数字化。区块链溯源:种植到加工全程可追溯。消费者扫码查看田间管理记录(施肥时间、农药残留检测)。
产销对接平台。预测市场需求,指导农户调整杂粮种植结构。
生物育种。解锁杂粮基因潜力和基因编辑技术(抗逆性提升、营养强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如山西农科院建立谷子抗旱分子标记库,育种周期从8年缩短至3年)、中国热科院开发木薯类作物SNP芯片(适用于木薯、甘薯等杂粮)。功能成分定向培育,中国科研团队重构薏苡仁酯生物合成路径,实现体外高效生产。
增产增效。智慧农业降低人工成本30%~50%,生物育种提升单产20%以上。品质可控:数字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如燕麦β-葡聚糖含量波动率从±15%缩至±5%)绿色转型:精准施肥减少氮磷流失,抗病虫品种降低农药依赖。
未来河南省杂粮作物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杂粮产业正从“边缘作物”向“战略品类”跃迁,未来十年将形成千亿级市场,企业需抓住技术红利与消费升级窗口期,构建“品种-种植-加工-品牌”全生态竞争力。
随着智慧农业的出现,将会重塑杂粮生产模式;生物育种的不断进步,通过解锁杂粮基因潜力,大大提高生物育种的潜质。
对于消费者来说,未来5年,随着生物提取技术、精准营养研究的突破,杂粮有望在慢性病管理、功能性食品赛道实现更大价值。
杂粮产业的发展正迎来技术驱动、消费升级、政策赋能的多重机遇。智慧农业普及(精准种植、智能农机);区块链溯源体系、数字供应链(预测市场需求,指导农户动态调整种植结构)。生物育种(基因编辑品种商业化、功能成分定向强化、合成生物学应用)。产品创新与消费场景重构(功能食品爆发、跨界融合产品、便捷化升级)。
市场全球化与品牌高端化(出口市场拓展、本土品牌崛起、溢价策略)。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循环经济模式、低碳生产(光伏农业大棚种杂粮“农光互补”项目减排30%),微生物肥料替代化肥)、抗气候变化品种。
政策驱动与标准升级。中国“优质粮食工程”将杂粮纳入重点品类,欧盟“Farm to Fork”计划扶持有机杂粮种植。标准体系完善,中国《全谷物食品》β-葡聚糖、膳食纤维等核心指标标注。国际认证互通降低出口企业检测成本40%。
未来竞争焦点。核心技术卡位,基因编辑专利、智能农机算法、功能成分提取技术。
消费场景再定义,谁能主导“办公室杂粮代餐”“银发控糖食品”等细分场景,谁将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