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明星照亮诺奖之夜
乐声悠扬,鲜花怒放,200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之夜被学术界明星的熠熠神采照亮。
特别之处在于,被普遍视为学术界“奥斯卡”不仅仅是又一场衣香鬓影的盛宴,其间闪烁的警告、忧虑、批评与嘲讽,真切反映了文学家、科学家们对现实世界的观感。
和往年一样,200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分于两地举行:挪威首都奥斯陆先行颁发和平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发文学、医学、物理、化学、经济等其他奖项。每一项获奖者均得到诺贝尔奖证书、金质奖章和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奖金。
奥斯陆:沉重乐声
现场:挪威奥斯陆市政厅
主角:和平奖获得者??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埃及)
著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作为特邀嘉宾现场演奏。63岁的巴拉迪操着浓重中东口音英语,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获奖感言”。他说,当今世界面临着一些“无国界威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武装冲突、贫穷、传染病、环境恶化等,这些威胁无法通过“修筑高墙、研发更大威力的武器或派遣军队”加以阻挡,而只能以国际多边合作解决。
斯德哥尔摩:鲜花有刺现场: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主角(缺席):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英国)
当天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装点成鲜花海洋。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罹患癌症,身体虚弱,无法亲往瑞典。他的出版商斯蒂芬?佩吉代他领奖。他成为当天唯一缺席颁奖典礼的获奖人。
轮椅上的病弱躯体和沙哑嗓音并没阻止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发出有力控诉。事先录好的演讲7日在瑞典文学院播放,题为《艺术、真相与政治》,演讲内容与其奖项性质“文学”并不太“搭界”,而保持了其作品的一贯风格:直率尖刻的政治讽刺,矛头直指“双布”。他说,布什和布莱尔都应该被送上海牙国际刑事法庭受审。“入侵伊拉克是强盗行径,是厚颜无耻的国家恐怖主义行径,标示着对国际法定义的公然蔑视。”
获奖效应
澳大利亚的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最引人注目之举是曾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实验对象,以便验证其研究结论。经历连日不断的呕吐后,在妻子终于忍受不住的时候,他才终止这个他谓之“有点讨厌”的实验。不过,他说:“我可不是劝其他有远大抱负的澳大利亚科学家们也这么干,让他们以为如此一来就能确保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建议是“努力工作,生活保持平衡,还有,就算以防万一??要一直善待瑞典人。”
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与托马斯?谢林均来自美国。奥曼在领奖前说,130万美元的奖金本身并不重要,因为赢得这笔钱的人没有一个真正需要它。这位在德国出生、拥有美国、以色列双重国籍的博弈论学者说:“这笔钱等于说明,‘这是件真正了不得的事情’,它使获奖者勇往直前,推动他们的工作和整个科学事业。”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0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