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种超级稻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徐兰山
2005年,已逾75岁高龄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依然没有停止他对杂交水稻科研创新的步伐。在国家科技大会召开之际,刚刚在长沙落幕的中国稻米高峰论坛上,袁隆平用他憨厚的袁式微笑,信心满怀地表示:2005年,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已经完全实现,超级稻研究项目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将在2010年前实现。目前,已有个别水稻百亩连片的实验基地,平均亩产创纪录达980公斤以上。这既是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自主创新的崭新高度,也是给科技大会奉上的一份厚礼。同时,也是新年中国科技人员给全世界,特别是粮食短缺国家的人民带来的福音。
曾经获得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这位坦率、真实、质朴的科学家,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农民”,面对国家科技大会有着其独特的表达。他说起自己在年轻时做过的那个好梦,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是他的“超级稻”梦想,也是他的创新灵感。他说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也需要灵感。回顾自己四十余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袁隆平认为其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业界人士曾经撰文指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每一个进步,都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出来的。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正是他在籼型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超级杂交稻等方面的战略构想和创新思维,直接推动和指导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事业,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利用,40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国家“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首次将国家自主创新提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袁隆平对此感同身受,衷心拥护。去年,他奔波于全国各地,推广和传授杂交水稻新技术。他兼任了天津等省市科技顾问,启动了多处杂交水稻科研产业。他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实践自己的观点:创新需要知识加汗水。
不久前来湖南视察的温家宝总理赞扬袁隆平是有功之人。总理说,他的功劳就是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粮食安全。超级稻的研究,对保证中国13亿人吃饭,既是重大科技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发展农业需要国家政策、投入、科技,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科技进步,也就是袁隆平所概括的“教、科、研、推、企”。教科研结合,推广是关键,“企”就是产业化,从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袁隆平和他庞大的科研团队,依然奋斗在世界各地,奋力书写着人类反饥饿历史的崭新篇章。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