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温室媲美进口温室设备
同济大学农业科学院徐立鸿教授等科研人员,经过7年时间的协作攻关,承担完成的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项目"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环境控制系统"日前通过鉴定。评审专家认为,国产化智能温室能与进口温室设备相媲美,并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这套设备已在现代农业园区得到成功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温室的结构设计是关系到温室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一般的温室层面呈对称半圆形,有的进口温室是全玻璃制品,不太适合我国气候特点。为此,同济大学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不辞辛劳,赴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农村考察,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和气候特点,研制成功了双层薄膜锯齿形层面新型温室结构,这一结构内的屋顶天窗、侧窗和内层保温可推拉伸展,采光充分,自然通风好、保湿效果佳。
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同济大学农业科学院研制成功"智能温室及其配套设备"不仅性能可靠,在控制系统算法中还提出了国外少见的、旨在节能的低成本控制新算法和叶片面积测算法,以及基于叶片面积的水肥精准控制系统,而且自主开发的软件为全中文界面,操作平台"傻瓜化",易于农村地区人员操作,价格还不及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
近年来,这些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据悉,同济大学农科院自主研制的"国产智能温室及其配套设施"在上海孙桥农业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用于生产高档花卉炼苗,累计产值2000多万元;"温室环境计算机控制系统"已用于上海松江五厍现代农业园区20个种植温室中,成功实现了对多个温室环境的多因子控制,创造效益3000多万元。
作者:刘军
信息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200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