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20万新型农民走上致富路
河南省许昌县长村张乡干戈李村农民李彦增,自1984年从事食用菌专项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以来,获市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63项,被联合国评为“科技发明新星”,被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授予“全国科技标兵”。他所创办的许昌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不但带动十几万农民从事食用菌种植,还被确定为2005年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何能获得成功,得到如此大的荣耀?“不断充电、学习、钻研,走科技致富、知识致富之路,他身上体现出的是新时期农民的显著特点。”许昌县县委书记王桂梅这样评价他。“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和受益者,这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着力点!”王桂梅强调说。
以前,许昌县每年都投入数百万元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基础改造,但一直难以跳出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该县决策者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知识化程度的快慢,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为适应这一要求,该县于去年连续下发《关于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意见》、《关于对受培训农民进行补贴的决定》等文件,要求分批次、分步骤对全县农民进行培训,争取使每一户家庭、每一个农民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此,许昌县在全县452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大院,推广和普及科技知识。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聘请农技专家进村入户,面对面为农民解疑释惑。采取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学习等方法,提高农民运用农业技术的能力。仅去年以来,全县就投入培训资金300万元,开展送科技下乡130多次,开办花卉种植、畜牧养殖、食用菌栽培等培训班240多期,发放农技资料13万多份,培训农民8万多人。
通过长期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该县60多万群众已有一半以上的农民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充电”学习班,掌握了一技之长,并走上了“农民变学生,学生变工人,工人变老板”的嬗变之路。
“从来不沾麻将桌,学习充电是快乐,有了资金不自喜,扩大经营赚更多!”这是农民李军红,自从学会中华寿桃的种植技术后的深切体会。他贷款20余万元,投入全部家当承包林地100多亩,全部种上了中华寿桃,第一年挂果便收入15万元。
据统计,在许昌县像李军红这样的新型农民已接近20万人,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1元,同比增长13.9%,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令人欣喜的是,许昌县在带动农民群众掌握科技知识、致富本领的同时,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同时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新型农民放在了突出位置。农民企业家郑有全从小生意入手,通过不懈努力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帮助,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规模越做越大。现如今,他的瑞贝卡公司已完成了从小作坊加工到企业化运作再到上市融资的三级跳,成为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发制品生产企业。
正因为县委、县政府在培育新型农民方面措施得力,像李彦增、郑有全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民企业家,现如今在许昌县已达300多人,他们的企业吸纳县内外农民工16万多人,已成为农民打工就业、支撑许昌县经济的重要支柱。
作者:杨振华 张向朝 孙俊峰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