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集成创新的典范??“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河南
《科技日报》2006年3月25日第5版
集 成 创 新 的 典 范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河南
(记者 乔地) 2005年10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就即将召开的河南省委七届十次全会进行最后一次调研。显然,关于科学技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徐光春书记已经深思熟虑。他指出,无论是实施优质粮食丰产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真正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第一生产力加以重视,得以发展。”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近两年的实践,印证了徐光春这一重要判断。
国家粮丰工程
在河南已迈出关键性第一步
2005年9月28日?30日,河南省科技厅邀请中国农科院、农业部种植业专家指导组、河南省农科院、省农业厅和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专家组,来到浚县矩桥镇、温县祥云镇、兰考城关镇三个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超高产攻关试验核心示范区,对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实打验收。
结果出乎专家们预料:所验收的4个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块,其中3块亩产超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夏玉米超高产攻关规定的850公斤产量指标。其中,设置在浚县农科所和刘寨村的2块15亩连片浚单20玉米超高产攻关田,经专家现场实打验收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006.5公斤和972.85公斤,加上上季同块地小麦平均亩产615.4公斤和655.9公斤,两季合计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621.9公斤和1628.75公斤,均超过了课题攻关提出的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吨半粮(亩产1500公斤)的产量指标。
验收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和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组长、原河北省农业厅厅长魏义章研究员等专家,对河南课题创造的夏玉米高产纪录,给予高度评价与赞扬:“国家粮丰科技工程在河南已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创新机制
确保粮食丰产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粮食丰产工程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成立了主管省长为组长,河南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粮食局、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课题协调领导小组,加强课题组织管理,负责课题重大事项的决策、调控监督及经费的筹措,为课题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具体负责课题设计、计划安排、经费管理、课题督查、总结验收、宣传报道、表彰奖励和其他日常管理事务。
与此同时,由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加强对课题的技术指导,审查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并参与课题的检查、评估与验收,提高课题实施的质量。
他们还创新课题实施的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专题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按照“滚动支持、动态调整”的原则,每年组织有关专家对专题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对达到阶段性目标和评估要求的专题,按专题任务进入下一阶段研究,对达不到阶段性目标和评估要求的专题,将责令整改,并给予警告,如仍达不到要求的,将给予停拨经费,终止专题合同等处罚。
他们加强经费管理,实行各专题经费单独立账,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严格按照科技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并定期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他们加强科技优势集成,形成合力,协同攻关。课题采用“择优选择、公开竞标”的方式,确定了12个专题承担单位和示范、辐射基地。利用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协作攻关和“九五”、“十五”重大课题取得的经验,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科技人员的作用,衔接各类涉农计划,利用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集成优势,形成横向联合,上下联动,团结协作,协同攻关。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和协作的课题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课题运行机制,加强研究与示范推广的结合,促进产学研的互动,逐步形成部门结合、单位协作、上下联动和基地+农户的粮食丰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体系。
协作攻关
粮食丰产工程实现新突破
为了遏制粮食生产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实现全国粮食“十五”末的恢复性增长,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凝练“九五”黄淮麦区万亩连片连续2年小麦平均亩产600公斤高产技术的基础上,2004年承担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课题组紧紧围绕河南高产灌区、中产灌区和旱作区小麦、夏玉米持续稳产高产、节本增效等关键、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了313名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分12个技术集成和攻关研究专题,进行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的攻关、集成、示范与成果转化推广。
通过两年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推广,目前已集成组装了6套适合不同生态类型区和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夏玉米高效集成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1项,其中7项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4项已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分别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2005年,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分别在河南温县、浚县和兰考建成了小麦、夏玉米超高产技术攻关田,通过国内专家现场实打验收,创造了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683.4公斤和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的超高产纪录;在同一地块上实现了小麦、夏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628公斤,在黄淮海地区率先创造了在1公顷面积上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亩产超吨半粮的超高产纪录,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科技部规定的小麦平均亩产650?700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800?850公斤和一年两熟亩产吨半粮的课题攻关任务。
通过专项研究的实施与高产、节本、增效集成技术的辐射推广,在100万亩示范区和1000万亩辐射区,小麦、夏玉米均获得全面丰收。其中,1104万亩小麦平均亩产比前3年增产17.2%,亩增收84元,两年共计增产小麦106.99万吨;550万亩夏玉米平均亩产比前3年增产28.6%,亩增收132元,共计增产玉米95.28万吨。两年小麦、夏玉米共增产202.3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6.3亿元。
在粮食增产的同时,由于采用了高产、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农民氮素化肥使用量由每亩18?20公斤降低到14?16公斤,灌溉水由过去的4?5次降到2?3次,加上种子、农药、用工等节本,小麦、玉米平均每亩成本降低12%?15%(30?50元),项目区2年节本效益12.1亿元,农民平均每亩增收节本增效合计256元,项目区农民两年节本增效共计增加收入达到38.4亿元。
2005年,河南省麦播面积7302万亩,平均亩产348公斤,而项目区1104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11.9公斤,增产18.4%;全省夏玉米面积3760万亩,平均亩产349.9公斤,而项目区550.4万亩平均亩产515.4公斤,增产47.3%。
辐射带动
工程实施的长远收益
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辐射带动下,项目区粮食大幅度增产和农民增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技术水平和种粮积极性,河南小麦连续2年创历史新高。2004年,河南小麦总产从前5年的2200多万吨,增加到2420万吨;2005年,又首次突破2500万吨大关,达到2578万吨,使河南小麦总产占全国的份额由20%上升到27.4%。
与此同时,全国小麦总产也由2003年的8200万吨,上升到2004年的9150万吨,2005年持续上升到9400万吨。河南小麦增产量,2004年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2005年占1/3。实现了河南小麦总产量的历史性跨越,对全国小麦总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小麦产量的恢复性增长,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话;那么,通过课题的实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则是更加久远的收益。
仅2005年度,河南课题研究与示范就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筛选、鉴定了36个优良小麦、玉米新品种(新组合),使核心区和示范区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辐射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集成组装了6套粮食丰产节本高效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形成了小麦、夏玉米两熟亩产吨半粮优化栽培技术,初步实现了超高产攻关目标;建成了18个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田,研制获得9项技术突破、3项专利技术、3项技术标准等一批创新性成果;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麦类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已经发表研究论文97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同时,指导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生56人;培养技术骨干5372人,培训农民86721人。
取得包括重穗型小麦品种“窄行密植匀播”公顷产量超10吨优化栽培技术、夏玉米调土强根高产栽培技术、大田缓/控释氮肥、玉米免耕覆盖机械化高质量播种新技术、小麦(玉米)苗期病虫害新型防治药剂、小麦夏玉米两熟制肥料增效技术、两熟制旱作农田垄作栽培与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智能化作物水分信息采集和灌溉预报与决策系统、小麦垄膜沟种涌泉灌溉技术在内的9大技术突破。
集成完善了10大技术集成体系和模式,这包括高产灌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夏玉米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集成技术体系,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节水抗灾培肥一体化集成技术体系,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粮田节本、增效施肥技术体系,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一体化节水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小麦玉米两熟制轮作体系土壤培肥技术模式,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小麦高起垄栽培技术模式等。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2005年8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专门视察了玉米丰产田,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前的5月22日,两院院士卢良恕、李振声、刘更另、郭予元和中国科协副主席王连铮、原河南省人大副主任范濂教授、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胡廷积教授等以及省内外小麦专家、教授,实地查看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温县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和万亩核心示范区后赞叹不已,对河南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赞扬。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