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真菌病害防治新途径
据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22日电 中国农科院烟草所承担的“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对真菌病害的抗性鉴定及应用研究”项目,最近通过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据悉,这项研究首次将来源于杆状病毒的几丁质酶基因构建在表达载体上,并导入烟草,经PCR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得到了转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株系。酶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外源几丁质酶基因在烟草中得到了表达,并产生了生物学活性,转基因株系的几丁质酶活性比未转基因的亲本高。
这一项目详细研究了转基因株系对烟草赤星病和炭疽病的抗病性,获得了多个抗病、转几丁质酶基因的烟草栽培品种株系;抗病转基因株系经PCR和WesternBlot检测表明了遗传稳定性。这是该基因在栽培作物中的首次应用研究,为烟草真菌病害的防治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鉴于国际烟草技术壁垒和中国烟草对外贸易的需要,研究人员还对转基因烟草的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半嵌套式PCR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植株及其调制后的烟叶的新方法。此外,还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几丁质酶基因在烟草组织中的表达部位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几
丁质酶基因主要在维管束组织中表达,同时在叶绿体中也有积累,研究人员还对转基因烟草的基因漂移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设计合理,结果可靠,具有系统性和明显的创新性,作为烟草种质改良的高新技术储备,对我国未来烟草生产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经济意义,尤其转基因烟草及产品的识别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0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