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气加快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新农村要充分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创造。离开农民,建设新农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培养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
农业丰则基础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农民富则国家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而农民素质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依然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根源。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技能,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首先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只有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蔚然成风,遵纪守法、诚信友爱、保护环境变成习惯,摈弃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崇尚文明成为时尚,才能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貌。
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明确,内涵丰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文化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农民数量大,培养任务重。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普遍,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任务十分繁重。
制约因素多,培养难度大。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国家《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以及《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为除农民以外各类劳动者的培训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任重道远,必须要有长期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大力气长抓不懈。
(一)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
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要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做好示范引导。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另外,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二)要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培养我国农情、国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五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大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
(三)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要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天网(卫星网)、地网(互联网)、人网(办学队伍)三网合一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平台;建立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四)要方便农民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培训培养新型农民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农民的方法为主,尊重农民意愿,注意教育培训的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重心下沉。一是推进培训教师进村。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推进媒体资源进村。综合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村“大喇叭”和农民科技书屋等载体,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尤其是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重要技术,及时的送进农村,交给农民;三是推进人才培养进村:要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等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班都办在村里。以村为单位,制订一个全面的培养计划,设立一个方便的培训点,培育一批具有实用技术的人才,组织一个专业协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让一户有一个生产明白人。
(五)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大计,质量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提高质量始终是农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任务。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建立专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要注意用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总之,培养新型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作者:曾一春
信息来源:农业部 (200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