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农业要闻
农业要闻
我国农户植棉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我国实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中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棉花产业不仅“按照市场机制实行棉花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要在WTO的基本框架下运转。我国棉花市场曾出现一个特殊现象:一方面,棉花需求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增,棉花生产波动,国内棉花市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棉花收购价格跌宕起伏,农户植棉收益不稳,总体下降。   (一)棉花需求增速迅猛,生产波动不定,连续6年供给不足   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1999-2004年的6年中,棉花消费增长的速度分别为20%、14%、9.4%、9.8%、13.9%、11.1%。2004/05年度,国内棉花消费总量将达到87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5%。   同一时期,棉花生产波动不定,6年间种植面积分别是6000万亩、5340万亩、7229万亩、6195万亩、7665万亩和8535万亩,年际间增减幅分别为-11%、13%、19%、-14%、24%和11%,每年波动幅度均超过两位数。产量年际间波动幅度分别为-14%、15.4%、20.5%、7.5%、1.2%和30%。   由于需求逐年上升,棉花生产波动不定,国内供求连续6年存在缺口。如果说2003年以前国家还可以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积压下来的库存解决缺口,2003年以后则基本依靠进口棉花来弥补不足。   (二)棉花收购价格跌宕起伏,国内外价格联动性增强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后,棉花价格上反映出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内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加大,且国内外两个市场价格的联动性增强。1999?2004年的5年间,全国棉花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381元、517元、378元、478元、746元和527元,同比波动幅度分别为-36%、36%、-27%、26%、56%和-29%。   2002年除了以上价格剧烈波动的特点以外,国内外棉花价格联动性增强。以2002年9月?2004年9月我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与世界棉花价格(Cotlook A指数)变化为分析依据,运用模型分析检验(见图1(略)),检验结果表明两个价格指数1%统计显著水平上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5%显著性水平上我国棉花价格和国际棉花价格存在双向的因果互动关系,并且世界棉花价格变化对我国棉花价格的变动更“敏感”。同时也说明,我国在国际棉花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棉花国内供求关系很显著地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国际棉商在制定成交价格过程中,越来越关注我国棉花市场供求的变化;国内配额管理以及国有贸易等方面的限制,国内棉花价格变化还受到一定的制约,并不能完全及时地根据国际市场变化进行生产经营调整;同一时期的国际市场变化与我国棉花价格相互影响,同方向变化,我国棉花价格的变动对世界棉花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棉花生产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1.棉花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种植结构调整,我国棉花生产改变了种植区域分散的局面,棉花生产逐步向种植基础较好、原有面积较大、产量较高的三大棉花种植区域(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约10个省的250多个县集中。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2004年全国的棉花种植面积为8350万亩,产量为632万吨,其中三大棉花种植区域为6840万亩,516万吨,占全国总面积的95%,总产量的97%,比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分别上升了5%、6%。1985年这三大区域的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和91%。   2.棉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国家统计局2004年棉花总产量排序,我国年产棉花在5万吨以上的省份有12个,12个省份经济水平总体落后于全国经济水平。首先,从我国经济区域划分,棉花主产省份中除了山东、江苏和天津以外,其余9个属于中西部地区,即使在沿海的山东、江苏省内棉区也基本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山东德州、荷泽,江苏苏北等地。其次,2004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935.4元,12个棉花主产省中有8个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中低、中等、中高和高5个等级分析,12个省中的7个省份处于中低水平,3个省份处于中等水平,仅有江苏、天津处于中高水平。最后,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10561元,12个省中有6个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12个省份中的6个排在巧名以后。另外有3个省份位于20名以后。   3.棉花生产力水平低下,植棉收益关系着1亿多农民的生计。据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统一调查分析,接受调查农户户均劳动力为2.55个,其中从事棉花生产的劳动力平均为1.35个,每亩棉花生产所需劳动力0.62个。新疆和河北的农户从事棉花生产的劳动力人数最多,并且大多数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据此估算2004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为8535万亩,所需劳动力人数为5292万人。此外,如果按照我国农村人口政策,每个劳动力至少负担1-2名非劳动力计算,每年棉花收入关系着约1.5亿棉区农村人口的生计问题。特别是新疆棉区,棉农种植较为单一,棉花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棉农生活对棉花收益的依赖性强。棉花收益对这一地区农户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4.植棉收益不稳,棉区农户收益总体下降。我国棉花种植相对比较集中,在主产区,棉花种植在农户家庭经营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棉花经营收入是棉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对全国棉花产量居前7位省份的调查,在农户家庭经营中,棉花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平均水平为28.5%左右。其中,新疆棉农棉花收入占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达到57%,湖北省棉农现金收入中来自出售棉花的收入也达到38.2%。棉花种植收益在棉农家庭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笔者在对新疆和甘肃等地典型随机调查中发现,植棉农户每年植棉收入所占家庭收入比重基本上占到70%以上。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司1993?2004年棉花价格成本统计数据(见表2(略))计算得到:1999年以后6年农户植棉收益不稳,收益最高的2003年为356.36元/50公斤,最低的1999年仅有21.45元/50公斤,二者相差16.6倍;农户植棉收益总体下降,1993?1998年6年间平均为219.48元/50公斤,1999?2004年的6年平均为173.15元/50公斤。如果剔除掉2003年特殊年份,后几年的农户平均植棉收益仅为102元/50公斤。   二、我国棉农植棉收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植棉收益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同我国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棉花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两重特性。一方面棉花作为商品率高达95%左右的农产品,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另一方面,棉花作为农作物有着生长周期长、种植区域性明显、耗工量大、波动性大等自然风险。在目前我国棉花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自然灾害仍然是影响农户植棉收益难以抗拒的因素。   棉花从种到收,历时近8个月,受寒冻、酷热、干旱、雨涝、病虫害威胁的时间长、几率大。棉花生长好坏、产量高低、质量优劣与棉农对棉花的劳动投入和田间管理有密切的关系,田间管理比其他大田作物要繁杂得多,打叉、掐顶、采摘棉花等难以用机械操作,还要经常打药除虫。据河南南阳地区多年定点监测,棉花从种到收,每亩要投入50个左右工作日,比小麦投劳多3.5倍,是水稻投劳的3.8倍。棉花的生物学特性与土壤、气候、环境、水肥等生态环境相适宜才能保证棉花良好生长。为此,需要全程观察,精细管理,各项生产技术配套协调。没有良好的生产管理技术很难取得棉花的丰产增收。   由于棉花生长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也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棉花生产过程经常受旱涝和各种病虫灾害的威胁。我国目前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发展水平很难抗拒自然灾害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旱病虫灾害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造成棉花产量下降的年份约占1/3以上。1992年由于棉铃虫肆虐,全国平均单产比上年下降24.1%。2003年由于在棉花生长期间受低温、黄枯萎病、洪涝以及持续阴雨天气等多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除新疆棉区以外,全国大部分棉区棉花单产严重下降,在黄河流域棉区许多农户因为受灾而绝收。虽然当年棉花价格由于减产大幅度上升,但许多农户在棉花没有收成或收成很小的情况下,植棉收益受到极大影响。   (二)国内外市场发展不平衡,农户植棉收益受到多方挤压   1999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后,棉花价格开始由市场决定。棉花价格随棉花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世界棉花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联动性进一步加强,植棉收益不仅受国内价格的影响,而且受国际价格的影响。   1.棉花出售时受买方价格的制约。棉花收购价格决定农户植棉收益,而农户植棉收益又决定着棉花种植面积。理论上讲,在种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收益越好,反之亦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后,在棉花收购价格的形成上,作为卖方的农民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价格基本由买方决定。   农户受其生产规模的制约,棉区人均耕地不足1.5亩。受文化程度、经营能力与水平低下的限制,农民对市场信息了解能力较弱,大多数农民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棉花价格走势。植棉农户的市场经营水平远远落后于目前我国棉花市场的发育程度。农户在市场上没有谈判能力,往往处于价格接受者的被动弱势地位。从统计数据分析,1999?2004年我国棉花供求一直存在缺口,但是棉花收购价格大起大落。从典型案例分析,2004年棉花供求总量存在238万吨缺口的情况下,农户仍然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棉花。尽管在年度中后期价格有较大幅度的回升,但地处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棉区的农户迫于生计,绝大多数在价格最低的10?11月出售了棉花。   2.棉花种植受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按照目前我国棉花生产水平,棉花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成本和佣工作价。其中物质费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浇水、机耕及其他费用。按照2000?2004年国家价格部门棉花种植成本统计,每亩棉花种植成本分别为521元、517.5元、534.9元、545.6元和582元,而减税纯收益分别为:247.2元、82.3元、287.6元、543.5元和332元。据成本收益数据显示,5年间生产成本缓慢攀升,农户的植棉收益波动较大,除了棉花销瞥价格波动的影响以外,主要由于生产成本的上涨,在生产成本中主要是物质成本,其中主要是化肥、农药、机耕等费用的变化。如果说在棉花收购市场农户基本属于买方价格的接受者,在棉花生产资料市场上农户又完全是卖方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理论上讲,某一产品当其生产成本上升时,这种成本费用应该传导到销售价格上;反之当其销售市场价格下跌时,生产者应适时压缩自己的生产成本,或调整自己的生产决策。但在现阶段我国棉花市场发育水平的制约下,棉花种植成本对价格所能带来的影响愈来愈低,当棉花成本上升时棉农必须接受买方市场收购价格。当棉花收购价格降低时,棉农对化肥、农药等市场的价格无能为力。现实中棉农能够选择的方式,或是挤压自己的活劳动成本,或是调整棉花的种植面积。   3.承受来自进口棉花的压力。在加入WTO以后的3年中,我国棉花进口量逐年上升,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棉花进口国。据国家海关统计,2002?2004年我国共进口棉花294万吨,出口28万吨,两项相抵,净进口266万吨,特别是2004年进口的棉花占到了当年国内棉花总产量近30%。进口棉对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进而影响了棉农的收益。(1)供给总量的影响。外国棉花大量涌入,增加了国内棉花的供给量,改变了国内棉花的供求关系,改变了棉花市场价格,进而影响了农户的收益。(2)价格的打压。从2002年以后国际、国内棉花价格比较分析,国内外棉花价格的联动性增强,国际价格总体低于国内价格,相对较低的国际棉花价格随时对国内棉花价格产生打压,这种价格打压随时会传导到棉花市场收购价格,随时会影响农户的收益。(3)直接价值影响。我们以国内3年平均收购价格11692元/吨、农户平均收益4438元/吨计算,由于进口棉花的替代,我国农户直接减少收益118亿元。(4)以我国单产能力74公斤/亩和农村劳动力0.62个/亩折合计算,由于棉花进口减少劳动力就业2200多万个。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每年进口的棉花中,美国棉花占到进口棉花总量的51%。而美国棉花对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价格优势,而价格优势又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政府对棉花采取的高补贴政策。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的数据,2001/02年度美国政府支付给棉花生产者39.83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棉花的产值只有30.80亿美元,补贴率为129.3%。这意味着美国棉农每销售1美元的棉花,政府就另外付给他们1.293美元。由于美国政府对本国棉花补贴政策,造成国际棉价持续低迷,低价位国际棉花又对我国棉花市场构成压力,从而也影响着棉农的植棉收益。   (三)国家棉花生产扶持政策调整削弱了对棉农收益的保障   加入WTO后,我国对有关承诺的履行使原有的财政补贴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现在对棉花产业方面很大程度上是调整棉花生产扶持政策,完全取消棉花流通环节补贴政策,棉花储备也与市场严格分离,原本就属于临时而且短暂的出口补贴政策早已结束。截至2003年保留下来的仅有3项:优质棉基地县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农发行政策性低利率贷款在棉花储备方面所造成的补贴和使用农发行低利率贷款在棉花收购过程中所形成的政策性补贴(见表3),估计在“十一五”期间结束。届时我国棉花生产没有任何扶持政策。   据近年农业部组织的各地棉花种植意向调查,由于棉花政策的改变对生产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最近几年已经显现出来。2004年、2005年,国家连续两年出台了一号文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并出台了粮食收购保护价相关配套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相比之下,2005年在国内供给缺口已经显露的情况下,由于棉花生产上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粮棉比较效益存在明显差异。两相比较,种植棉花费时费工,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农民种棉积极性难以调动,一些传统棉区棉农弃种棉花改种水稻、小麦或其他经济作物。   三、棉区调查和一个回归模型分析及启示   (一)棉花价格、收益和棉花种植面积的相互关系   2004年9月农业部农研中心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7个产棉省的1500个农户问卷调查表明:有61%的农户认为种不种棉花,种多少棉花,主要根据对棉花价格的走势判断来决定;25%的农户表示首先要比较棉花与其他作物的收益再决定种多少棉花,还有近10%的农户先要考虑家里是否忙得过来再决定种多少棉花。大多数农户在棉花种植的选择上存在一个价格底线。如果2005年的籽棉价格仍为5.00元/ 公斤,约1/3的农户将会减少棉花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可能比上年减少14%。如果2005年籽棉的价格为6.00元/公斤,大部分农户将增加棉花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可能比上年增加9.3%;如果2005年籽棉的价格达到7.00元/公斤,总播种面积将增加30%。相反,如果2005年的籽棉价格跌至4.00元/公斤,农户将大幅度减少棉花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可能比上年减少30%以上;如果籽棉价格低于4.00元/公斤,有40%左右的农户打算放弃种植棉花;如果籽棉价格降低为3.60元/公斤,有50%左右的农户打算放弃种植棉花;如果籽棉价格降低为3.00元/公斤;将有70%左右的农户放弃种植棉花。但是,也有个别农户认为,即使籽棉价格低于3.00元/公斤,也打算继续种棉花,因为无其他作物可替代。   (二)粮食对棉花的替代性依然较强   由于我国棉花种植区域基本属于传统的农业区域,在传统农区棉花有较强的替代作物??粮食。农户在种植棉花时除了考虑棉花产品是否有收益外,还要考虑植棉的收益是否好于种植其他作物(主要是粮食)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传统棉区,也是粮食主产区,粮棉比价的差距对农户的植棉意向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粮棉比价差距较小时,农民的植棉积极性较低,相反当粮棉比价差距较大时,农民的植棉积极性相对较高。无论是在统购统销还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后,粮食价格与收益均是棉花价格的一个重要参考系数。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观点,我们对1994?2003年棉花、小麦、玉米收益与面积进行多元回归相关性分析,样本的可决系数达到0.83,说明方程具有一定的说明性。通过了T检验。   Y=4762.679+85.89P1-3.09C-2.65P2+7.37P3   其中,Y表示棉花的种植面积,P1表示棉花的收购价格,C表示植棉的成本,P2表示小表的收益,P3表示玉米的收益。结论是:(1)价格与面积的相关系数为85.89,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1%,种植面积增加85.89%;(2)成本与面积的相关系数为-3.09,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成本上升1%,种植面积减少3.09%;(3)小麦收益与种植面积的相关系数为-2.65,说明当其他条件不变,小麦收益上升1%,棉花种植面积减少2.65%。由于玉米种植的集中区域大部分不在棉花种植区域,因而模型反映不明显。   四、改善我国棉农植棉效益的政策建议   棉农在种植过程中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而且必须承担市场风险。这种风险带给棉农的负担与我国目前促进农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不相符合。入世几年来我国对棉花进口所采取的低关税配额政策的运行效果也没有达到政策目标。其中有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但主要是政策本身已经落后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在WTO规则下构建我国棉花生产扶持政策   在WTO协议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微量允许和“绿箱”政策,对棉花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棉花生产方面,应提高棉花的科技含量以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棉花的内在品质,对棉花生产者进行有效补贴。应该考虑建立棉花生产重灾保险机制,建议政府近期可考虑在一些棉花主产省份搞政策性棉花生产重灾保险试点,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最终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棉花生产保险体系。   (二)鉴于我国棉花产业的重要地位和棉农的弱势地位,建立棉花收购最低保护价制度   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储备等手段对棉花价格进行适当的调节。根据棉花商品率高、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等特性,即使在供大于求时也应保证一个最低价格保护线,通过对价格的调节达到对国内棉花供给总量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对国内外棉花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预测,建立权威、真实和客观的棉花信息发布系统   建立一个权威、真实和客观的信息渠道不仅是我国棉花交易在国际市场建立信誉的基础。农产品市场信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这种权威、真实和客观的信息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均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棉花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农村棉花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   在目前我国棉花市场的实际运行中,棉农受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文化程度等的限制,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对市场信息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机会并不均等,基本上不具备市场的谈判能力,农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价格的接受者。农户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一方代表就必须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的路子。对于新发展起来的棉花专业合作社,国家应予以扶持和引导。但必须注意这种组织应是农户间自愿的、真正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对没有人社的农户,政府部门不要人为地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去组织。棉花市场与其他农产品市场一样,其经营主体应是多样的,包括国有的、集体的、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制形式的。国家应在市场准人的大原则下一视同仁。目的是使我国的棉花生产与流通进人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我国棉花供给的有效平衡。   作者:杜珉(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