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中心>农业要闻
农业要闻
河南全力打造粮食核心区
  作为“十五”收官之年的2005年,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再次成为全国的亮点,而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更是成了亮点之中的焦点:全年粮食总产达到458.2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平均单产333.7公斤,比全国平均最高水平高25公斤,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较2004年增加32.2亿公斤,新增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粮食生产再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占全国国土面积1.74%的河南,不仅养活了全国7.5%的人口,而且有大量余粮外销,5年来销往省外粮食267亿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稳中有升的粮食生产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五个GDP超万亿元的省份;全省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近1万亿元,增加值突破3300亿元,增幅均居全国前列,河南,已经迈进工业大省行列。   可圈可点,成就辉煌。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立足科技兴粮科学保护耕地,我们就可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目的;只要我们坚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我们就可以将河南打造成我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与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并不矛盾,同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尴尬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好政策连着好收成,粮食生产出现大转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农业大省河南就显得更为突出,粮食播种面积的下滑实际上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   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在2004年和2005年及时出台了两个中央1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印发实施意见,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及时学习宣传,采取得力措施,把中央和省委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加强“三农”工作的具体实施意见,对支农惠农政策量化、细化、实化,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多方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2005年全省率先免除农业税,仅此一项全省农民减负增收20多亿元;对农民进行种粮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扶持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积极运用财税杠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围绕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集中70%的资金重点支持24个耕地面积在13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1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大县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打造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实在的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全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近5年来,全省小麦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7300万亩以上,总产量始终稳定在200亿公斤以上,这两个数字分别占全国的1/5和1/4,河南连年成为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第一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6年,中央和省级加大对全省农民的补贴力度,河南农民将享受总额达30.45亿元的7项补贴,比去年增加14.72亿元,这必将大大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突出了各级政府反复强调的“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主题。   科技兴粮为粮食增产提供不竭动力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才是确保粮食稳定生产的关键措施。河南省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紧密配合、积极协作,坚持连年开展科技增粮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选育引进推广粮食新品种,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推广了小麦精播半精播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农机节本增效、节水灌溉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基本实现了良种、良法相配套。三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全省230万人接受了由农业部颁发的绿色证书培训,16万人接受了新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以上。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管理水平。农业部门根据全省气候特点和近几年优质小麦生产管理经验,总结出了抗旱、防洪、促弱、控旺、防病、治虫等方面的应变管理措施。五是为农民提供直接有效的信息技术和行政服务。   目前,科技对河南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45%和40%左右,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引导农民群众科学选种、规范管理,提高了产量、提升了质量、增加了种粮效益,科技让河南农民看到了种粮的希望。   此外,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耕地保护政策作保证。但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农业地区要发展又离不开工业,又需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招商引资,这就与耕地保护制度产生了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河南国土资源部门采取强力措施坚决防止盲目圈占、浪费耕地,他们通过集约利用土地、清理盘活闲置土地、整治空心村和砖瓦窑场、开展土地整理等多种办法挖潜土地资源,变“遍地开花”为“连片开发”,规划生态工业园区,推广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实现土地“占补平衡”,这些强有力的措施既保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又确保了耕地面积的稳定,从根本上确保了全省粮食生产面积的稳定。   粮食生产产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00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列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大举措之首。积极探索实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资参股龙头企业发展,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管理,支持“两个基地”建设、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目前,全省优质粮食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7%,覆盖全省主要产粮区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农业部门更是积极参与产销衔接,主动配合发展加工转化,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全省发展各类粮食加工企业2800家,加工能力达到3200万吨。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创出了三全、思念、莲花、白象等一批知名品牌,建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小麦精深加工项目,开发出上百个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已形成小麦精深加工体系,创出了金苑、神象、白象、思念等一批名牌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2005年,全省仅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40%以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培育壮大一批国内外知名畜牧水产养殖加工企业,年转化粮食近1500万吨。三是以订单农业为基础,搞好优质小麦的产销衔接,搞活粮食流通。2005年全省1650万亩小麦在播前就实现了订单生产,占优质小麦总面积的41%。通过加强粮食市场龙头企业培育,建成了一批辐射力强、特色明显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   好政策连着好收成,广大农民看到了种粮的希望。现在,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已基本上形成了一股誓把河南打造成“天下粮仓”的合力,河南农民正在充分享受着现代农业生产给他们带来的无尽乐趣。   作者:陈四化;朱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