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寻求农业节氮控污出路
氮肥在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多家单位,于2003~2005年间,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四省18个村、372家农户开展农民参与式研究与示范,为解决这一难题寻找出路。近日,在水稻节氮增效技术采用与推广研讨会上,研究人员介绍了其开展的“水稻氮肥实地管理技术”研究。研究表明,该技术为有效减少氮肥用量、增加农民水稻产量提供了新途径。
据介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氮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而水稻是我国消耗氮肥总量最多的作物。数据表明,我国每公顷水稻生产的纯氮肥施用量平均达199.3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的103公斤/公顷高94%。由于氮肥施用量过多,其未能被植物吸收导致的地表径流、淋洗和蒸发等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水稻氮肥施用量过多与当前农民所采用的施肥技术有关。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民的水稻施肥技术具有“前促后控”的特点,多数地区将所有化肥放在底肥(插秧前)与插秧后一星期内施用,水稻生长中后期基本不施肥或少施肥。由于水稻生长前期秧苗小,对养分的需要少,从而使所施的化肥不能完全被水稻吸收。多余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淋洗和蒸发进入河流湖泊、渗入地下和进入空气,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瑞法在会议报告中介绍,针对农民施肥“前促后控”等特点,水稻氮肥实地管理技术应重视中后期施肥,即在秧苗较小、需要养分较少时少施肥,而在秧苗较大、需要较多养分时,供给其足够的肥料。这既保障了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而且减少了肥料的单次施用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
研究表明,标准的水稻氮肥实地管理技术使农民当前水稻施肥技术的纯氮用量从181公斤/公顷减少到133公斤/公顷,减少了26.5%。与此同时,水稻产量由当前施肥技术的5672公斤/公顷增加到5918公斤/公顷,增加了4.3%。
胡瑞法介绍,农民在采用氮肥实地管理技术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修正,同时需要政府农技人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如果没有技术人员的参与,农民对氮肥实地管理技术的修正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导致减产。
研究人员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我国目前的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不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将其重点放在可获得较高知识产权或者商业收入的作物育种上,而相关的栽培技术研究由于较难出大成果而导致人员流失。同时,由于投资减少等原因,技术推广活动受到了较大影响,即使下乡推广,技术人员很少有机会对农民进行直接指导。为此,专家呼吁,针对农业氮肥导致污染严重的现象,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增加作物栽培等公益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投入可谓刻不容缓,这既提高农民收入,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环境安全。
作者:刘东峰
信息来源:科学网 (200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