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区农业产业化思考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解决农业问题仍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之一,农业产业化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
抓牢关键环节,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一是拉长生产环节。就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管理手段,渗透嫁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以此增加新的产业链条,开发新的产品,拓展产业门类。二是拉长加工环节。抓好农产品的系列加工、精深加工,通过加工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三是拉长销售环节。通过培育和拓展市场,拉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拉长服务环节。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使产业链纵向延伸。
构建适宜生产模式,打造现代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是随着农村改革的实践应运而生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适宜发展以下五种产业化经营形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农民群众建立起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战略、营销网络、技术支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协会组织拉动型。依托农村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从内部激活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主导产业引导型。主导产品是主导产业的代表,可以带动和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基地。
专业市场辐射型。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用市场来调节各种供求矛盾,达到发展一处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
科学技术推动型。通过运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武装和优化农业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首要作用是通过制定政策,营造一个便于农户与市场连接的制度环境。从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两方面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加以指导。为此,应尽快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
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结合市场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级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农民产销组织为补充的三大市场流通体系。同时,要把市场网络系统、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桥头堡”。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产品的规模效应,从而有效化解市场风险。
作者:郭瑞民(作者系中共驻马店市委副书记)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200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