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07年6月30日 第2版 要闻
我看河南夏粮连创新高⑤
科技创新为夏粮增产护航
??访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
□本报记者 董学彦 实习生 石丽莎
总产、单产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我省夏粮生产划出了一道完美的增长曲线。尤其是今年,我省战胜了罕见的暖冬、病虫害及干旱影响,夏粮生产再上新台阶。在这令人赞叹的成绩背后,农业科技的贡献功不可没。
6月26日,谈及今年的夏粮增产,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充满了自豪:“我省夏粮生产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与近几年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农业科技创新为我省夏粮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马万杰介绍,近几年,省农科院产生的科技成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是省农科院历史上进步最快的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省小麦品种一般10年才能更换一次。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小麦品种的更换速度明显加快,一般每隔3年就能更换一次。每个新品种的出现,都能使农作物平均产量提高5%~10%。“十五”以来,省农科院育成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42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57个,名列全国省级农科院之首。
“‘十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品种只有一个,就是省农科院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马万杰说。2003年~2006年,“郑麦9023”连续四年收获面积位居我国当前小麦品种面积第一位,我省仅今年一年的种植面积就达1200万亩。在当前我省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农作物中,省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均占主导地位,并在周边省份得到大面积推广。
在马万杰看来,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增产的利器,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示范则是“发射架”,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落地开花,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为此,农科院本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产生影响”的原则,在全省67个县(市)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综合或单项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培育出了以驻马店、新乡的优质专用小麦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示范样板。这不仅让农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科技创新的实效,也给各级政府提供了一个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平台。目前,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
马万杰说,有了武器,还要有会使用武器的人。农民只有熟练掌握农业新技术,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省农科院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科技普及工作,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仅今年的夏粮生产季节,省农科院就组织小麦、植保、土肥等方面的专家276人次,下乡指导农业生产,共培训农民35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79000多份,使农民的科技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有了很大提高,有力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全省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