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07年7月21日 第2版 要闻头条
愿把一生奉献给小麦事业
??记河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许为钢
□ 河南日报记者 尹江勇
说到小麦,不能不提“郑麦9023”。
2007年,全国种植面积2500万亩,省内种植面积1225万亩。这两个数字,让“郑麦9023”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和河南省小麦品种第一。在实力雄厚的河南小麦良种集群中,“郑麦9023”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先锋。
“郑麦9023”的培育者和推广者,就是著名小麦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
“我与河南小麦有缘”
许为钢籍贯山东,生于重庆,然而成就事业却在河南。对此他说:“我与河南小麦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西北农大读研究生时,对许为钢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来自河南的中科院院士赵洪璋教授。他将许为钢引入小麦育种这个神圣的生物科学殿堂,也使许为钢懂得了如何用前瞻性的眼光搞科研。
1990年,许为钢开始了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工作,1996年,许为钢调入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他研究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项目很快得到省科技厅重视,第二年就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拨给科研经费100万元。
历时10年的刻苦攻关,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终于育成。并于2001年通过河南省和湖北省品种审定、2002年通过安徽省和江苏省品种审定,2003年通过黄淮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国家品种审定。
专家组认定,“郑麦9023”成功地将优质强筋、早熟、抗多种病害、高产稳产特性、广泛适应性集于一体,标志着我国优质小麦育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对小麦产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郑麦9023”的育成和大面积应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省乃至我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河南省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优质小麦的贸易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及小麦生产优质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品种。
2002年,“郑麦9023”远渡新西兰,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创汇零的突破。
2003年3月,利用“郑麦9023”生产的优质强筋小麦,在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从而使得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与美国、加拿大一起成为世界小麦价格的制定者之一。
2004年,“郑麦9023”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带领河南小麦育种事业步入辉煌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句话用在农业科研领域尤为恰当。
仅有良种是不够的,为了“郑麦9023”的推广,在7年时间里,许为钢几乎跑遍了河南的各个县市,并长途跋涉到江苏、安徽、湖北、陕西、浙江等地指导示范推广工作。他的汽车,每年行程都在8万公里以上。
2004年起,他担任了农业部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河南省首席专家,2005年以来,又担任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河南省专家组组长和小麦首席专家,负责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河南省的技术指导工作,其绩效名列全国前茅,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天道酬勤。2003年以来,“郑麦9023”连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生产主导品种,被我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广泛接受,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成为当前我国小麦良种第一品牌。
截至目前,“郑麦9023”累计收获面积已达1.4亿亩,增产30.9亿公斤,新增产值43亿元,已成为我国优质小麦贸易与加工的主导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许为钢的步伐始终没有停顿,他认为就小麦育种而言,“郑麦9023”还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他的新目标是:一、尽早培育出可大面积亩产量在700公斤以上的“超级麦”。二、要尽快构建我省现代小麦育种技术平台。
为达到这些目标,“十五”以来,除了“郑麦9023”,许为钢还先后主持育成了“郑麦9405”、“郑麦9694”等小麦新品种。并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小麦分子聚合育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黄淮南片优质高产专用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已成为河南省小麦育种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自2000年以来,他领导的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团队,建立了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已成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的核心技术力量,成为我国黄淮麦区一支重要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团队。
……
他不止一次地表达心愿:“我愿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河南的小麦育种事业。”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