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2007年7月13日 第1版 要闻
农业专家提醒:
“出梅”之后玉米生产要防“天灾”
本报讯 (记者 朱庆红 实习生 张付旭)昨日我省“出梅”(即结束梅雨天气),“出梅”后将进入高温少雨的干旱期,同时玉米生长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段正是病、虫、风、雹、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季节。如何应对这些“天灾”?记者昨日采访了省农科院玉米栽培专家刘京宝研究员。
针对我省目前“南涝北旱”的情况,刘京宝提醒农民朋友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遭受涝灾的南部地区要及早排除田间积水。玉米是一种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涝的作物,当土壤湿度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即受到影响,而土壤湿度过低又会抑制植株正常生长。玉米在抽雄前后一般积水1-2天,对产量影响不太明显,积水3天减产20%,积水5天减产40%。当能正常下田时,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增施速效氮肥,以破除板结,防止倒伏,加速植株生长,减轻涝灾损失。北部地区的玉米已长到5叶以上,此时要结合施肥和灌溉做好中耕管理,以防发生旱灾,影响植株前期生长。
其次要防病虫害。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已发生二代棉铃虫、菜青虫、地下病虫害等,对于此类病虫害可采用辛硫磷乳油或氯氰菊酯对水均匀喷雾。部分稻区的玉米还要防止稻飞虱和蚜虫传播病毒性疾病,在田间如发现少量病株要拔掉深埋,没有发病和发病较轻的地块可采用病毒A对水后均匀喷雾。
再次,玉米雌雄穗和部分叶片尚未抽出时遭受雹灾,只要未抽出的叶子没有受损伤且残留根茬,应及时中耕、施肥,一般仍可获得较好收成。玉米抽穗后遭受雹灾,如果穗节完好,应及时加强管理,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产量损失。狂风暴雨天气往往造成玉米倒伏或茎折。对成熟前倒伏或茎折的玉米应及时扶起,以免相互倒压,影响光合作用。如果只是根倒,将植株扶正即可。如果是茎折,应将数株捆在一起,使植株相互支持。
刘京宝研究员提醒广大农民,玉米遭受冰雹及涝灾后往往会使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必须随时进行人工促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