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大河报:河南熟 天下足

《大河报》:2007625日 第A05版河南??中国粮仓系列报道(一)

 

河南熟  天下足

??解读河南粮食之于中国

 

□首席记者   记者 梁建辉

6月22日中午,58岁的封丘县居厢乡后吴村农民孙东连悠然地在村里串门。听到手中的收音机传来的新华社消息“河南夏粮再创新高”,老孙不住地点头:“不错,俺家也大丰收啦。”

老孙家有7亩多地,今年打了近8000斤小麦。“麦收前刮大风,麦子出现了倒伏,可俺村种的是良种,不仅没有受影响,比去年打的粮食还多哩!”老孙说,“以前农民种地是怕没饭,现在是种地就怕没活干。只要肯出力,俺农民就不愁没饭吃,日子越过越好啦。”

“全县164.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攀近千斤大关,达992斤,比上年增产8.5%。”滑县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县,电话中,接受记者采访的滑县农业局局长王点让声音响亮,充满自豪,“今年,全县小麦总产首次突破15亿斤大关,达16.32亿斤,比上年增1.34亿斤,增幅达8.9%!”

“忙,真忙,忙得脚不沾地。”这几天,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魏仲生成了大忙人。今年河南夏粮创新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许多国家级新闻媒体都找他采访,省会各大媒体的记者也对他“围追堵截”……河南夏粮再创新高的喜讯,让全省人民振奋,让全省人民自豪。

河南抗灾夺丰收

小麦增产创奇迹

“河南夏粮再创新高!这好消息太兴奋啦!”6月22日晚8点,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刚刚参加过全国政协夏粮生产调研会的许为钢研究员接受了记者采访,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吃晚饭。

“总产594亿斤,比去年增产23亿斤;单产774.6斤,增长3%;夏粮播种面积7668万亩,小麦播种面积7588万亩,分别比去年增加68万亩和78万亩;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4900万亩……”一串串数字许为钢脱口而出。“不是我记性好,而是这些数字都印在脑子里啦。”许为钢告诉记者。

“去年,我们的小麦生产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今年的夏粮丰收来之不易,是抗灾夺丰收。”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一句话概括了今年夏粮丰收的特点。

“连续四年增收,了不起!”提起今年的河南小麦丰收,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小麦专家郭天财说了一连串的“了不起”:今年河南小麦是“抗灾夺丰收”,了不起;从去年小麦播种开始,暖冬、低温冻害、干旱、干热风、大风冰雹、病虫害……小麦生产多灾多难,所有影响小麦丰收的不利因素全部出现;此外,从全国和河南小麦生产历史来看,河南走出连续两年或三年以上增产,下个年份就肯定减产的“循环怪圈”,第四年持续丰收,了不起。

夏粮增产23亿斤

多养活38万余人

对于河南夏粮丰收,许为钢的兴奋,不同常人。

许为钢,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他培育的“郑麦9023”优质小麦品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年来全国累计种植面积1.4亿亩,累计增产30.9亿公斤,新增产值43亿元。去年12月,他荣获全国杰出科技进步人才奖;今年5月24日,省政府拿出30万元现金奖励他的突出贡献。

在办公室,许为钢给记者讲了两个小故事??

1958年,许为钢出生在重庆。“三四岁的时候,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父母都是干部,而且家里只有兄弟两个,“我没有挨过饿”。但有件事却深深印在许为钢的脑海里,“爷爷从山东老家来看我们,他个头有一米八,每天早上都把我驮在肩上带我出门。”那时候没什么好吃的,爷爷就给孙子买馒头吃,“可是,常常是馒头刚抓在手里,转眼就被人抢走了。”当年有人跳起来抢他馒头的画面,至今让他印象深刻。

虽然没有挨过饿,可是这些饥饿的镜头却一直在许为钢的脑海里。“民以食为天”,许为钢感同身受。

今年,河南夏粮增产23亿斤。23亿斤是什么概念?许为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如果维持温饱水平,每年人均需消耗600斤粮食;如果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每人每年需消耗粮食800斤,“这800斤粮食,既包括人的口粮,还包括转化为肉、蛋、禽和工业原料的消耗需求”。

今年河南夏粮总产量594亿斤,比去年增产23亿斤。这23亿斤粮食,可让28.75万人过上一年的小康,或者养活38.33万余人一年。

世界粮食安全警钟

每4秒钟饿死一人

今年1月,刚刚上任一个多月的农业部部长深入基层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了河南;3月,农业部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在鹤壁召开。

今年以来,胡锦涛、李长春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河南,走进田间地头查看小麦生产;从2004年到2007年,温家宝总理三次来到河南,评价河南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

  …………

几位中央领导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河南农业,这是因为,河南的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河南的粮食产量,不仅关系到河南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和食品工业原料来源问题,而且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

粮食安全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世界粮食组织认为,粮食安全应包含如下三个目标:确保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保证供应流通的稳定性和确保需要粮食的人们得到供应。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权威数字显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有8亿多人口处于饥饿当中。全世界每年有约90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也就是说每天有2.4万人,每4秒钟约有一人因为饥饿离开人世。而在这当中,有一多半是儿童,换句话说,全世界每8秒钟就有一个孩子被活活饿死。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粮食问题将继续困扰着人类。

中国粮食贡献

世界有目共睹

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向来受世界的关注。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论文《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位科学家表示:正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向工业化社会并拥有近12亿人口的中国,将给拥有57亿人口的地球带来巨大的生态冲击。而且,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将会把全世界的粮食吃光。此言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世界范围内炸开,质疑和猜测纷纷向中国扑来。

但中国用铁的事实回答了布朗乃至世界的质疑。中央权威媒体向世界报道说: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长到5亿吨。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去年1月1日起,联合国宣布不再对中国进行粮食援助。这不仅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而且中国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者,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但中国是一个耗粮大国,一是中国人每天要吃粮15亿斤,二是食品加工业每天要耗粮数亿斤!

确保粮食安全的弦,中国始终绷得很紧。

河南熟,天下足

“人口不断增加,土地不断减少,加上水资源的短缺……这些刚性的约束,使得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如是说。

从古至今,民间有谚语“湖广熟,天下足”,只要江苏和太湖以及两湖平原的粮食丰收了,全国人民就不会挨饿了。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格局已悄悄改变。

资料显示,2004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都已成为缺粮省;而且山东、河北、江苏三省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山东、河北均为华北平原粮食生产大省,山东粮食总产曾居全国第二,而江苏人均粮食占有量曾过千斤,三个举足轻重的粮食大省相继从余粮省→自给省→调入省。和它们一样,沿海12个省区市正先后成为粮食调入省……

2004年,当中国粮食出现连续5年下滑时,著名小麦专家、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指出:“1998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5年减少了1632.5亿斤;人均粮食从821斤下降到667斤,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后退了20年。”他提出,要争取在3年内实现粮食恢复性增产。这一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农业部提出,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要增产100亿斤。

今年河南夏粮增产23亿斤,一个省,一个夏季的粮食增量,就完成了全国全年粮食增产任务的23%!“河南熟,天下足”的说法已屡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正被人们口口相传。

中国粮仓  国人厨房

“河南熟,天下足。”此言不虚。如今,我省每年的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52,不仅用占1.74%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占全国7.5%的人口,而且每年有200亿斤粮食外调。

不过,现在城里人都有一种感觉,吃面食、吃米饭等主食越来越少了,老百姓的餐桌上,肉、蛋、禽等副食越来越多了。

“肉、蛋、禽,它们从哪里来?要粮食转化而来。”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一般来讲,即使最好的科学技术,也要有4斤粮食才能转化为1斤肉。粮食还是基础。

令人欣喜的是,伴随着粮食丰收,我省粮食加工转化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3200万吨,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我省的味精、面粉、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肉类和调味品等产量居全国首位。

这里有一组令河南人感到自豪的品牌和数字??

全国市场上,每10箱方便面,有3箱是河南造;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出自河南双汇;每10个汤圆,有6个出自郑州三全;每10个饺子,有5个是郑州思念;还有,华英集团加工肉鸭能力达到8000万只,号称世界“鸭王”;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中,90%产自河南。河南,正在成为中国百姓离不开的“厨房”。

6月21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新闻??河南夏粮再创新高,“中国粮仓”名副其实。文中说:河南夏粮总产、单产连续四年创新高,不仅解决了全省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南,再次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