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初,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5万多个,带动农户9千多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1486元,比2005 年分别增长14.1%、4.3%、11.2%。
快速发展壮实力
近年来,经过各地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使得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基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逐步得到完善。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已经超过7万个,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4779家,同比增长19.2%。各类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4188亿元,上缴税金775亿元;出口创汇额150亿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8.3%。全国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也达到7万多个,其中规模以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从事产业化经营,有组织章程且登记在册会员50人以上、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19847个,同比增长31.8%。
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参加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到了3891万人,参加农户增加收入1352亿元,户均增收1486元。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逐步完善,其中合同方式占57.7%,合作方式占15.3%,股份合作方式占15.1%。在合同关系中,订单关系达到 68305个,占总数的44.1%;订单总额4445亿元,订单合同履约率达86.5%。同时,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10多亿亩,带动养殖水面9570万亩,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通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产业化组织的带动,各类生产基地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3.5亿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4050万亩。
五个优化强活力
各类产业化组织在快速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在区域、组织、产业、产品、投融资结构等方面表现为“五个优化”。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组织呈现出显著特点,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外向型龙头企业,中部地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地方特色型龙头企业。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各类产业化组织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目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分别达到7 万多个,专业市场达到12000多个,各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6.30%、45.77%、7.93%。从监测情况看,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和50亿元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9家和28家。双汇、雨润、伊利、蒙牛、新希望等7家大型龙头企业均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龙头企业积极向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和优势产业带。2006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6.7万个、畜牧业5.5万个、水产业9055个。种植业稳步发展,水产业不断推进,尤其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在各类组织中所占比重增加4.2个百分点。
在发展中,龙头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出口创汇、名牌农产品进一步增加。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491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332家企业的主营产品为绿色食品,134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证书,100家企业获得驰名商标,63 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证书。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
目前,产业化组织投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已经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06年,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共申请贷款2926亿元,同比增长24%,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规模进一步扩张。
创新提高显魅力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农业产业化呈现出由快速发展向创新提高转变的新态势。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功效日益彰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生产,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作用愈发显著。龙头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施,成为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条,为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农业品牌,壮大经营规模,促进现代经营方式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与水平。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功能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产品消费需求多样性,对基地实行车间式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了重要的产业组织基础。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步伐日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根植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效地改变了我国千家万户生产直接面对千变万化市场的局面,不断丰富着经营主体的结构层次。
利益联接机制渐趋完善。在种植业上,通过规范订单合同、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更多地方实行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在养殖业上,通过建立养殖小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实行“公司+养殖小区+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朝着多种形式、多样化和紧密型方向发展。
跨区域发展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突破区域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寻求发展空间、优化配置生产资源是跨区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一些龙头企业积极由本地向省外发展,建基地、办工厂、拓市场、搞经营。跨区域经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