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共承担河南省扶贫项目12项,科普项目3项,新农村建设暨示范基地项目3项,参与各个项目的科技人员38人,项目实施地覆盖24个乡镇,36个自然村,科技人员到村 56次,举办技术培训班36期,培训菜农、果农和花农12220人次,印发并发放农业科技资料14420份,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42项。这些项目实施以来,本所科技人员紧紧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坚持以科技为基础,示范为手段,培训为重点的原则,解决了农民在果菜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农民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贡献,现将我们项目的中期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 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项目立项后,我们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所领导十分重视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了项目技术实施领导小组,孟月娥任组长,相关管理和技术专家任副组长,依托相关课题组的技术优势组成各个项目专家技术组。在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做到专款专用,在项目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用所里的公用经费提供扶贫项目的流动资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和资金保障。积极与项目实施地扶贫办及实施单位联系,详细了解实施地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座谈、商讨,结合我所的技术优势和项目的要求,制定技术实施方案,签定项目合同。
2.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培训
花卉、蔬菜和果树等园艺作物,技术要求比较高,管理精细,像果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丰产期前后,每年的技术要求都不一样。针对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项目组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关键时期现场技术指导,保障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理。
如“菊花新品种高效栽培新技术推广”扶贫项目,该项目实施地点在开封市禹王台区南郊乡苏村。目前开封种植菊花历史悠久,已发展菊花近千亩;禹王台区南郊乡是全国唯一命名的菊花之乡。该项目下达实施以来,项目组与项目实施地进行了多次沟通、联系,实地考察了当地菊花的种植发展情况,发现了生产中存在品种老化、花期调节技术不成熟、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于2008年2、3月份,为当地花农举办技术讲座2次,并印发了《我国花卉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菊花的花期调节》、《菊花的无土栽培》等相关资料,共计480余份,培训人数160余人次,及时的解决了花农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为今后菊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葡萄、桃新优品种及现代化设施栽培技术示范” 新农村建设暨示范基地项目共培训果农1350人次,发放的技术资料有:《核桃高产栽培技术》、《果树新品种介绍》、《果树施肥技术》、《果树修剪技术》等,共计600余份,并向当地的示范园提供各类农药10余箱,通过技术培训,解决了项目区农民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3. 树立示范户和样板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结合各示范点,对种植能手进行表扬,并请他们介绍成功经验,
如“瓜菜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示范应用”新农村建设暨示范基地项目,实施地扶沟县柴岗乡梅桥村农民在温室种植2.7亩博杰3号黄瓜品种,前期已销售收入4万多元,预计到拉秧时可收入8万元。对于当地的黄瓜生产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当地农民激动地说:“过去想学技术没处去,现在政府派专家来了,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真是下了一场及时雨。”
4.进一步与项目区加强联系,巩固项目的实施成果
继续做好花卉、瓜菜中后期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并且继续扩大的示范种植面积,努力使各示范点取得预期结果。在洋葱、西瓜、辣椒等品种采收前,再召开现场会8-10次,扩大项目影响力度,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知名度和下年度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总之,我所承担的18个项目在各地开展实施后,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花卉、蔬菜、西瓜和果树等园艺作物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且使农民得到了大量的市场信息,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各项目组成员的艰苦努力,真正将先进、高效的农业种植管理技术和新品种传播到农村,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各实施地的示范户、示范园的现实展示,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保证了科技扶贫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200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