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中心>农业要闻
农业要闻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取得积极进展
  据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介绍,农业部继2002年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内蒙、陕西和甘肃八个省区启动建设38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后,今年,又在上述八省区及青海、山东、河南、新疆、宁夏等省区新增了20个示范县,使全国保护性耕作示范县达到58个,涉及北方13个省份,示范面积近200万亩。截至8月底,58个示范区保护性耕作实施播种面积已达123.8万亩,完成总示范面积的64.5%。投入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6189台(套),其中免耕播种机3107台,较好地完成了保护性耕作春播任务。从示范县中选建的10个部级监测点,已完成人员培训、仪器设备购置、试验点选建等工作,进入了工作状态。其他部分项目实施县也结合实际进行了数据监测工作。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数据监测网络开始运行。   刘恒新告诉记者,农业部已明确重点建设“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两条保护性耕作带,并将逐步在我国北方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发展目标是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示范推广保护性耕地面积1.5亿亩,形成“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和“西北风沙源头区保护性耕作带”,减轻京津地区沙尘暴危害,使“三北”地区约20%的耕地实现保护性耕作。建设区农田扬尘量减少30%以上,土壤含水量提高10?15%,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0.03%左右,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提高5?10%,种植业生产成本减低10?15%,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明显缓解沙尘天气对京津及华北地区的危害。推进保护性耕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成片带动,辐射全区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模式,加速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应用。   据了解,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典型的技术模式,初步建立了适应不同类型旱作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一年一熟基本旱作区、冷凉风沙区、寒地旱作区,一年两熟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其中,以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为代表的一年一熟基本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已比较成熟,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小型机具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一年一熟冷凉风沙区、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将是保护性耕作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一年一熟寒地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要在原有垄作模式和作物早熟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免耕覆盖的试验研究。   农业部要求北方旱作区农机化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服务模式,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要依托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户、乡村农机队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技术咨询、作业服务、物资供应服务网络,将技术和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为发展保护性耕作提供有效的支撑。要将小麦跨区机收的服务模式移植到保护性耕作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跨区作业的可行性,提高作业和服务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