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辛勤耕耘三十载 喜得农民笑开颜

辛勤耕耘三十载 喜得农民笑开颜

??记粮食作物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胡学安研究员

 

在河南玉米育种界,提到玉米育种专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河南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胡学安研究员。不仅因为“九五”期间他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糯玉米育种研究,“十五”被聘为河南省糯玉米育种及产业化技术研究首席专家,更是因为他所选育的玉米品种2006年一年内有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创造了我省玉米育种界的“神话”。

割舍不断的农民情结。

胡学安,出生于通许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曾经参过军,做过教师,由于对农民对农业的深厚感情,在1979年参加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毅然填报了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从此便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胡学安研究员现任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抗性玉米育种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普通型和专用型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从事农业科研30年,成绩斐然,他的科研成果在我省乃至全国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随着成绩的取得,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他谦和为人,一心为民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胡学安研究员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办公室,经常有农民兄弟咨询玉米相关问题,他一直耐心解答,农民兄弟面对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经验丰富的“老农”,农民亲切地称他为“老胡”。朴实的农民兄弟把他当成自家人,这是农业育种工作者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历经三十载,矢志不移育种事业。

在科研工作中,他牢固树立以科技兴农为己任,献身农业科技事业,终身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句名言,“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同样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胡学安研究员又何尝不是如此执著于自己的育种事业呢,毫不夸张地说,胡学安老师不在工作室,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胡学安研究员晒出来的黑皮肤告诉我们,他的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一年之中,他在家休息时间只有春节期间不得不在家的几天,其余时间,全部“泡”在工作室和试验田,在他脑海里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只有对育种事业的无限热爱,非常人所能坚持。自从参加工作以来,除了春夏秋在试验田忙活之外,几乎每年冬天他都到海南南繁育种,许多春节他都不能和亲人团聚。2003年春节他从海南回来后,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告知患了糖尿病,可他仍然放心不下海南的育种材料,春节一过又带病回去了。常年的忘我工作,渐渐影响了他的健康。在餐桌上,现在他每天还要比别人多吃两样自认为的“佐餐料”???降压和降糖药,以缓解疾病带来的不适。200865日中午,温县试验基地打来电话,告知当地小麦已经收割,墒情很好,可以种植玉米试验材料了。胡学安研究员来不及收拾出差的行李,当即决定去温县。到达温县,为了抢时间,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去播种,由于劳累加之饮食的改变,没有降压药和降糖药,几天下来双眼浮肿,面色蜡黄。别人劝他休息,他坚持到种下最后一粒种子。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玉米育种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群众称他为科技战线上的老黄牛,连续多年被评为院()优秀职工和优秀共产党员,曾有多家媒体报道他的事迹。

胡学安研究员的工作得到了家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2008年的219日,老师的爱人在下班的路上不慎被公交车撞倒,导致骶骨骨折,卧病在床不能活动。而他在海南繁殖的玉米材料也到了收获的关键季节,报告情况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从海南打来。看到妻子躺在病床上,胡学安研究员欲言又止,但是焦虑却写在脸上。深明大义的妻子何尝不了解他的心情呢,充满理解的对他说:“你该去海南就去吧,否则你一年的心血白费了,这里有同事照顾我。”胡学安的爱人为了不让他分心,特地从郑大二附院转到了她所在的单位郑州市中医院,反过来安慰他说这里有同事的照顾。“他对自己的事业如此执着,我看上的就是他这点儿”,老师的爱人对充满不理解的同事和病友如是说。一边是心爱的妻子,一边是执著的事业,22日,老师怀着愧疚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胡学安研究员对育种事业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达到了痴迷的程度。2000年,他在试验田发现了一株较好的自交系材料,收获了三颗种子,他如获至宝。第二年种下后,植株茁壮成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致使三株折断两株,仅存的一株也几近不保。胡学安研究员看到后心痛不已,轻轻地扶起捆扎这仅有的一株材料,那神态犹如慈父在照顾自己嗷嗷待哺的婴儿。胡学安研究员对自己的每一个材料的特性都了如指掌,无论在试验田还是在工作室,不用翻看实验记录本就能够说出材料的特征特性,有人惊诧他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他却说“每一个材料都是自己的孩子,哪有父母不认识孩子的道理”,一语道出了对育种事业的深厚感情。正是如此认真,如此执着于育种事业,三十载如一日,胡学安研究员才能够从“一穷二白”的面貌发展成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和经验的玉米育种界的大专家。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苦心人天不负,付出总有回报。30年来,凭着对事业不懈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胡学安研究员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并积累了丰富的育种经验。截止目前,胡学安研究员主持育成专用型和普通型玉米自交系20多个,新品种13个,合作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玉米新品种中糯玉米6个,普通玉米6个,青贮玉米1个。仅在2006年一年内,他所选育的5个品种同时通过审定,其中国家审定的就有3个。不要说在河南玉米育种界,放眼全国,一年内有5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3个国审品种的人可以说屈指可数。有人形容这是胡学安研究员事业上的“井喷”,没有长期的深入试验第一线,哪里会有今天的“井喷”呢?这时候,厚积薄发这个词用在胡学安研究员身上,恐怕再贴切不过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胡学安研究员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糯玉米的市场前景,加大了对糯玉米的研究力度。胡学安先后育成的糯玉米品种有郑黑糯1号、2号,郑黄糯1号、2号和郑白糯4号、6号。其中郑黑糯1号是我国第一个国审黑色糯玉米杂交种,填补了我省糯玉米品种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2002年获中国(郑州)先进技术交易会金奖。现与郑州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众品食品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生产,产品销往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审品种郑黄糯2号,不仅糯性品质好,更重要的是产量高,郑黄糯2号的产量和我国现行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郑单958相当,号称“糯玉米中的958”,实现了糯玉米产量的突破,打破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糯玉米不能高产的看法。郑黄糯2号的育成,是与当前社会需要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要求不谋而合,抑或是郑黄糯2号正代表了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在产量水平相当甚至增产的情况下,你愿意选择普通玉米还是品质好的糯玉米呢?”这句话解释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胡学安研究员曾经在不同场合说过。

胡学安研究员主持育成的普通玉米新品种主要有豫玉25号、豫玉32号和郑单136等,这些优良新品种对我省玉米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豫玉25号累计推广面积20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8亿元,2004年获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豫玉32号在安徽、河南和四川等省累计推广面积2005万亩,新增玉米9.2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6亿元,2008年豫玉32号获河南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正在申报之中。高产玉米新品种郑单136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一家知名实力种业公司。

郑青贮1号的育成,同样填补了河南省青贮玉米国审品种的空白。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转眼间三十年一晃而过,胡学安研究员几近花甲之年。因为他的非凡成就,曾经有多家种业公司高薪邀请,他直言不讳:“我的事业成就在农科院,如果离开,愧对农科院,愧对我的党员身份。”在粮食作物研究所,德高望重的胡学安研究员是年龄最大的在职人员,按理来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理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则踌躇满志,“在我退休之前,力争为所里再审定一个大品种”。笔者相信,在胡学安研究员今后的育种道路上,迎接的将是一个个新的收获季节。

 

                  (粮食作物研究所 薛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