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科学时报:完善的农业科研体制不可或缺

《科学时报》:200891

 

完善的农业科研体制不可或缺

??河南粮食连续6年增产的启示

 

本报讯(记者  谭永江)河南作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调出大省,粮食总产已连续6年增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过千亿斤大关,赢得了“天下粮仓”的美誉

在河南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科技功不可没,正是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支撑了粮食生产不断跨上新台阶。

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像郑麦9023、新麦18、周麦18等小麦品种,郑单958、浚单18、浚单20等玉米品种,这些在种粮农民中耳熟能详、在种业界声名远播的“大品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的选育单位都属于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

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是以省农科院为中心,由21个市级农科所(蔬菜所)和30个县级农业试验站组成的独具河南特色的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记者日前采访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万杰。

 

被保留的河南三级农业科研网络

“河南农业三级科研网络的完整保留,为我省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从而使河南农业科研系统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河南粮食生产提供一大批新品种和新技术。”马万杰介绍说。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河南和全国其他省一样,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在之后全国范围的科研体制调整过程中,河南根据自身的特点,并没有像其他省那样将市、县两级农业科研单位裁撤。时至今日,伴随省内行政区划的变迁,全国仅有河南省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21个市级、30个县级的农科所和蔬菜所。

马万杰介绍,农业科研有其独有的规律和特点,不仅要有队伍、资金、实验室,有大面积的试验田,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其培育的新品种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开展适应性和生产性试验研究,否则农业科研就少了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市县两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存在,就为不同地域的适应性和生产性研究提供了前提和保证。由于河南省拥有较为完善的三级农业科研体制,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就能有的放矢、源源不断,并能迅速成功地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最终形成对粮食持续增产的强力支撑。

 

“一盘棋”激发集团创新

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河南全省21个市30个县的农科所和蔬菜所的负责人,便会齐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参加全省农业科研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当年科研和示范推广任务。此外,全省农业科研系统科技成果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也都统一集中在河南省农科院,在业务上形成了三级农科单位“一盘棋”的格局。

马万杰归纳其好处为:

一是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成多点创新。省农科院的主要职能是重点开展影响全局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市级农科所重点开展适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增强对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部分县级农科所的主要职能任务是抓好本地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转化工作。

二是协作集团攻关,促进关键重大技术的突破。由不同地域的科研人员组成攻关组,共同承担国家、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形成集团优势,不仅扩大了新品种的适应性、生产性研究的范围,加速了良种培育进程,还容易形成科研突破,提高科研创新力。

三是加强地区合作,促进成果推广。市县两级科研机构发挥地区社会和科研关系的优势,成为全省农业科研成果成功快速推广的桥梁。

 

粮食增产农科机制还需完善

在河南三级农科机制不断发展的现在,由于我国“金字塔”型的科技体制固有的缺陷,使得县级农科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科研经费困难的现象,阻碍了县级农业科研单位作用和潜力的发挥。然而,河南有“短板”的“三级”体系,却令其他一些产粮省份梦寐以求,羡慕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业科研机制还普遍存在层次上的缺失,没有形成符合农业科研特点又各具特色的农业科研体系。河南的三级农业科研体系释放出的效能,或可能为全国农业科研用机制激发集团创新、支撑粮食增产,提供有益的启迪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