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2年的潜心研究,该项目搜集、引进、保存、创新小麦种质资源材料2800多份,其中872份编入国家库,澄清了河南省小麦地方品种存在的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问题,对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评价,编制了《河南省及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目录》;明确了黄淮麦区小麦HMW-GS等位变异类型及频率,首次提出了小麦LMW-GS的品质效应评分标准,建立了以形成时间、面筋指数、耐搅拌指数和干面筋含量为主的小麦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利用状况及其利用价值,新引进了含有Pm13等一系列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新型基因资源,建立了合理的一线和二线抗源,挖掘了小麦抗白粉病优异基因PmHNK,获得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出了10份耐光抑制特性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
此外,还建立了高效先进的小麦种质资源研究平台,创育出郑麦9023抗白粉病近等基因系和郑麦883、03H93等优质、抗病、抗逆、丰产优异种质资源;相关育种单位利用该课题组发放的2300分次优异种质资源材料,选育出亲本材料412个,育成审定品种26个,累计生产应用面积1.16亿亩,为进一步实现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保障。
成果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紧密结合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我省小麦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与材料支撑,项目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河南省科技厅成果处胡莎副处长、我院院长助理卫文星出席了鉴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