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从优质品种向优势品牌转化
  不少人发现,好吃的大米里面,国产名牌不多。莫非是我们的优质稻种得大少?其实,单从水稻种植面积上看,我国优质稻的发展速度相当快。2000年,我国优质稻达到1.8亿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优质稻谷总产量达到8200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42%。 那为什么国产名牌大米不多呢?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据报道,有关稻米检验测试机构对1091个各地自行评定出的优质水稻品种进行普查,按国标分析,仅有118个是优质品种,优质率仅为10.8%。专家认为,优质稻品种只有在最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才能获得品质上乘的稻米,近90%的优质水稻资源因不适宜的环境或管理手段被浪费了。这也就是说,真正的优质稻并不像我们看到的数字那么多。 其二:优质稻还不等于名牌米,从优质稻走向名牌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产稻大国,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更要探索优质稻米如何走出国门,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同国外名牌大米相比,我们的不少产品在口感、外观、包装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优质稻米要想变成名牌大米,在保证质量稳定的同时,必须采用先进的专用设备,经过筛选、抛光、色选、配米、熏香等技术环节,再加上精美的包装、先进的市,场营销手段。只有这些后续环节跟得上,才能使优质稻米的产业化开发具备条件。 即使上述前提都具备了,还必须注意大米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殊属性。比如,不同地域之间人群的口味和对大米的喜好是不一样的,而且往往地域之间的距离很近,但对大米的要求却大相径庭。像广东的广州和深圳,同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但广州吃得最多的是南方的丝苗米,深圳米市场则主要是东北米和泰国米。所以靠一个品牌包打天下也是不现实的,应该针对不同的市场区域、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出配套的系列产品。 从现实情况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缺乏的不是资源,缺乏的是观念更新。完成从优良品种到优势品牌的嬗变,其实就是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作者:王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