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变化是粮价上涨主因
两周前,从北京、南京、郑州等城市开始,全国粮油价格普遍上涨,此次“带头”涨价的主要是粮食、食用油等,一些超市5升桶装大豆色拉油均价从10月14日的36元,涨到了10月21日的41.47元,每桶上涨5.47元;随后肉、蛋、豆腐等副食品价格也有所上升,鸡蛋由每斤2.6元涨至2.8元左右,猪肉由每斤5.5元至6元涨至每斤7元左右,散装米的价格基本上每斤上涨0.3元左右,豆腐每斤上涨0.2元左右……
产地粮食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饲料、肉类等制成品价格上涨。如此短期内农产品价格的大面积上涨,是我国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粮食价格全面上扬是粮食供求关系变化的结果,中国粮食供求关系的拐点将在2004年年底或2005年出现。
粮食产地收购价上涨
据了解,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在短期内猛然走高。10月16日至19日,我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涨,平均涨幅40元每吨至80元每吨,其中小麦大省河南由1020元每吨至1120元每吨涨至1090元每吨至1120元每吨;与此同时,玉米价格出现反季节性上调,华北地区同比价位上涨80元每吨至120元每吨;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
上涨原因之一:我国粮食减产
此次我国粮价普遍上涨,表明持续多年的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正在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食减产。
据中国农业大学李秉龙教授介绍,我国粮食减产主要有以下原因:粮食产量主要取决于耕种面积和单亩产量,近些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严重,农民种地获得的收益没有明显增加,有些地区种一亩地仅获利100元至200元,受“比较利益”关系的影响,部分人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另有政策上的原因,随着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些地区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出现了一批“无粮乡”、“无粮县”等,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我国西部一些地区要“退耕还林”,也减少了一部分耕地;尽管国家有规定要用“保护价”向农民收购粮食,但有些地方政策落实得并不好,影响了一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提高单亩产量,需要高科技投入的育种和科学施肥,这两项投入都会使农民的“边际收益”递减,在粮价过低时,农民就不会在提高亩产上下功夫了。
据统计,我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29.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后,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粮食价格也步入长期低迷。从1999年开始逐年减产,到2001年,累计减产5965万吨。今年更是出现了我国三大谷物同时减产的局面。2002至2003年度预计全国仅小麦面积就比上年减少7.5%,这是小麦面积连续第6年减少。受此影响,预计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减少4.5%,为1999年以来小麦产量最低年。粮食库存也下降较快,全国一年减少300亿公斤库存。这些因素导致国内粮食总产量连年下滑,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可能跌破4500亿公斤。
上涨原因之二:国际粮食市场粮价暴涨
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去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粮食大幅减产,小麦价格暴涨。今年欧洲粮食严重减产。最近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宣布今年再创历史新低。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0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