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9月13日第02版
□本报记者 尹江勇
9月8日下午,记者坐车沿黄河大堤向东行驶,在原阳县蒋庄乡下堤北边不远处,一片一望无垠的玉米地展现在记者眼前。
这是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设立的玉米项目万亩示范方。新铺的沙砾路把玉米地整齐分割成巨大的方田,地里的玉米是清一色的“浚单20”,粗壮挺拔的身杆像一名名英武的仪仗兵。
50多岁的种植户刘保平坐在渠边的水泥栏杆上,正跟村里的老伙计们侃大山。
“今年玉米收成会怎么样啊?”记者问。
“好得很!”刘保平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他种了5亩地,看势头今年一亩能收一千二三百斤,比往年高出一大截。
“这块地以前可不是这样。”刘保平告诉记者:“这边背靠黄河,是洼地,往前几十年一直是盐碱地,草都难长。上世纪70年代时省里‘稻改’,引来黄河泥沙水做稻田,把这里淤成了庄稼地。不过这地也不好,水一干,盐碱就要泛上来。平时除了水稻,只能种大豆、棉花、高粱,种不了小麦、玉米。就算种收成也差。”
去年,省里在原阳建示范田,项目区改造后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刘保平带记者来到地头,这里有一个一人高的白漆铁柜,他爬上水泥台,揭开柜盖让记者看:“这是县里打的机井,40亩地配一个,用水一浇,盐碱再也泛不上来,以后种啥都中!”
“现在村里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了,留下来的都是老弱妇女,按说这地也不好种。”刘保平说:“县里给我们示范田的种植户统一供的都是好种子。播种前后还有省农科院、河南农大来的专家给我们讲课,比方一亩地该下多少种子,怎么施肥,怎么防病虫害……你别说,专家就是水平高,按他们说的方法地种起来可轻松。县里还组织机播机收,我们费不了太大力。”
随行的省农科院粮作物研究所所长刘发魁介绍说:“以前各地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只重视硬件建设,现在我们创新了管理模式,强调科技支撑,把良种良法、农艺农机等科技因素加入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这是我省探索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创新!”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