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大河报》:小小的种子孕育着明天的丰收

2011年10月19日第A16版

□记者 温中豪 实习生 董涛 文图

  引子

    10月14日,秋阳灿烂,原阳县祝楼乡姚村,村民们正忙着耙地、种麦,“我家种的是省农科院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麦种的好坏对于来年丰收的意义毋庸讳言,而对于小麦品种,这个麦产量高,一亩地不低于1000斤。”村民老张望着田地里穿梭的拖拉机说:“这两天墒好,正是种麦的好时候,你瞅瞅,都在地面忙呢。”

当下正值小麦播种时节,麦种的好坏对于来年丰收的意义毋庸讳言,而对于小麦种植面积最多的河南而言,小小的麦种牵系着河南粮食增产丰收、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

  “常说十年磨一剑,农业科技专家最少要‘磨’上10年,甚至更长。”站在一旁的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说。

14日上午,记者来到省农科院设在原阳县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亲身体验了一个品种的艰难“孕育”过程。

  1.试验田里跟着博士育种

  本想着农科院育种应该是用很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到地里一看却大大出乎记者意料。

  科研人员竟然一手拿着种子袋,一手把麦籽塞入松软的土壤中,“咋还用手播啊,这样也太慢了吧?”记者忍不住问许为钢“让我也试试吧?”当记者提出种麦的请求后,许为钢给了记者一袋麦籽,让记者试试,他则蹲在一边手把手指导。

 “你把竹竿放在田垄上,脚踩在另一田垄上,对着竹竿上的黑点,在每个黑点的位置放一粒麦籽。”在许为钢的指点下,记者小心蹲在田垄上种了几行。接着,记者又用铁耙,将种过麦籽的田垄抚平,算是完成了整个播种工作。

  一名头戴遮阳帽的女工作人员正低头播麦种,她叫李艳,33岁,是一名博士。当她站起来和记者说话时,脸部被晒得黝黑的她咋也看不出是个城市女孩,“虽是博士,但我一年至少有三个月在地里干活,风刮日晒的,其实和农民差不多。”

  在最繁忙的时候,李艳早上6点多就从郑州出发,8点开始下地,中午在基地吃饭,一干就是一天,“虽然很辛苦,工作地点也在农村,但我已习惯了这一切。”李艳笑着说:“同事们都互相调侃称自己是有文化的高级农民。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不少都是博士或者硕士,但不少都看起来像个农民。”

 “这是农科院分子育种研究室的主任胡琳。”许为钢指着一名身上沾了不少泥土、脸色黑中泛红的妇女向记者介绍,而胡琳正忙着和一帮工作人员铲土。衣着朴素、看起来更像个农民的胡琳是搞转基因小麦的博士,“这是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基地,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中试基地,主要是培育高光效转基因小麦品种。我们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我们把玉米的三个高光效基因转入小麦中,能显著提高小麦的光合作用。小麦的光合作用得到提高后,就能大大提高麦子的产量,目前已获得了抗病性强、品质优良、株型紧凑、产量高的育种新材料。”当胡琳用记者的笔在采访本上写出三个高光效基因的名称时,她的手有些微微颤抖,“这两天太累了,手都用得有些不听使唤了。”

  

    2.播下十年后的“低能耗种子”

  试验田里不但田垄整齐,而且每隔不远就插着一个白色的小纸牌,上面写着编码,“这是田间编号,不同的编号代表不同品系的种子,不但正在播的种子有编号,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有编号,每一代种子都有各自的编号,就像族谱一样,便于研究人员知道种子的代系。”许为钢告诉记者,“每个纸牌下都是一个组合种子,形象一点说,就是同一个爸爸妈妈孕育的种子。育种的目的就是在试验田中找到最符合育种目标的植株,把从这个植株上收获的种子,进行再繁育,直到育出符合目标的种子,这个后代选择过程需要六到七年。”

  许为钢说:“选出好的品系后,还要到试验田里做产量比较,这个过程需要两年,最后选出最符合目标的品系,然后拿到农科院的一些小麦利用研究室做区域试验,这就像是种子的高考,要走出农科院的试验田,放在全省不同的种植环境做试验。看它的抗病、抗旱性以及产量,从而选出一个最好的品种。”

  对此,农科院小麦品种利用研究室的赵虹主任告诉记者:“区域试验需要三到四年时间,最后会给这个品种一个区域试验报告,共有产量、抗病性等二三十项指标,就像是发给这个品种的高考试卷一样。有了这个‘考试卷’,种子还不能上市,还要通过省种子站的生产试验,就是在更接近大田环境下的试验,这也要给一个试验报告。等生产试验结束后,由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发个证书,就可以上市出售这个品种了。”

 “我们刚才种的麦籽是繁育到第三代的种子。”许为钢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培育的种子,是10年后需要的,他们为这个品种设定的目标不但要有以前品种所具备的高产、优质,还要具备新的特点“高效”。高效就是指要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化肥、农药、水等资源的消耗,减少小麦生产过程中对土壤水体等方面造成的污染,而这也是未来世界能源紧缺和发展绿色农业的需要低能耗种子,因此育种工作要有前瞻性。

  

  3.试验田需要的麦籽从何而来?

  “每个品种都有各自的优势,育种就是将其优势集中在一起,因此要想育出我们需要的小麦品种,就必须拥有各种品性不同的、不同类型的种子。”

 “未来的河南小麦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因此我们农科院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建了种质(注:不是种子)资源库。”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它们将会具备哪些独特的基因?

  14日上午,许为钢对记者说:“这里存放着省农科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收集的3000多种,包括地方品种、农家种、国外引进种和野生种等,有的种子甚至是1000多年前的品种,这些麦籽都保存在零下5摄氏度的低温环境,能够存放40年。”

  10月12日,记者和许为钢一起走进寒气重重的种质资源库,室内的温度计显示当时的温度为零下5摄氏度,虽然身着棉大衣,但记者依然感觉很冷。每个品种的麦籽存放在小铝罐内,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 ,“种子在零下5摄氏度的温度里能够存放40年,每过40年,要在原种品性不变的情况下繁殖一次来延续生命,虽然有的种子历史很悠久,但有些种子的优质特性可能会受当时技术局限未被发掘,所以要一直保存下去以便未来的研究和利用。”工作人员李正玲告诉记者。

  

  4.为国家粮食安全育种

  许为钢说:“国家把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首先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再次重申了河南粮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这些年的育种工作一直在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目前,优质、强筋、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已经在今年4月通过了省农业厅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审定,在省科技厅专家检测下进行实收测产为亩产756公斤,创造了我省优质小麦最高产量纪录。目前有74家种子企业在大面积示范推广郑麦7698,今年秋播已投入生产40万亩。”

 “不管是高效还是优质,增产一直是我们育种工作未曾舍弃的目标,而这也和河南粮食增产息息相关。”在许为钢看来,未来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不但是群众的口粮,还有各种工业性用粮的需求。

  河南省农科院马万杰院长告诉记者,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是农科院传统优势领域,为保障河南主要粮棉油增产需要,有近60%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选育出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为河南粮食生产连续5年超千亿斤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以来,通过省级及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191个,其中国家审(鉴)定74个。在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先后育成豫麦47、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004、太空6号、郑麦7698等系列小麦新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单产记录。其中,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累计种植面积已达2.1亿亩,增产小麦41.7亿公斤,连续6年全国种植面积第一名,作为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中的标志性品种载入史册,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麦366是省农科院近年来培育的又一个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目前已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3805万亩,成为该区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在当前河南省种植面积较大的五大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中,省农科院培育的品种均占主导地位,并且在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粮食和农业稳定增产长效机制,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省农科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大力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抓好主要粮食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粮食持续增产提供“良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