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科技创新助推新型农业现代化
■ 学习笔谈 马万杰
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努力建设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的中原经济区。结合实际,现就怎样理解新型农业现代化、如何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时代特征
卢展工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
纵观世界各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阐述,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不同国家根据农业生产力要素现代化的特点走不同的道路。美国等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走的是以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日本等资源匮乏的国家走的是以增加投入改善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包括现代要素和安全性、协调性两个方面。现代要素包括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服务、现代农民。这些现代化的生产要素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载体,运用于农业生产中,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全性主要表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协调性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什么道路?省九次党代会指出要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这对于树立科学的现代农业发展观,正确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探索走出一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方向
现阶段,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应紧紧围绕全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畜产品生产与肉制品加工基地、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和食品安全、粮食安全这个主题,确定其发展的重点领域。
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的科技支撑平台。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加快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形成若干个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创出河南优质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制定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并使其尽可能成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建立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体系。建立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确保粮食安全供应。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和物流安全。建立确保食品安全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供应。
促进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是限制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增值,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既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提,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主要靠两条:一靠科技,二靠政策。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要围绕新型农业现代化中的现代要素,发挥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以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实施“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行动”。一是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尽快选育出一批在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并适应现代耕作制度的主导品种。二是加强主要农作物简化栽培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三是加强生物灾害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四是加强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施“高效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增强行动”。加强园艺作物与设施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设施农业效益。加强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比较效益。加强畜牧业关键技术研究。
以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施“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行动”。一是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等农药新品种、新制剂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加强畜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三是加强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四是加强转基因安全相关技术研究。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行动”。一是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深入开展优异种质创新。二是加强功能基因研究,构建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三是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研究。四是开展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微生物的分子致病机制、免疫机制、抗原蛋白免疫组学研究,为畜禽品种改良及繁育提供理论依据。五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