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河南日报:解码土壤里的奇妙世界

《河南日报》,412,第02版:要

 

解码土壤里的奇妙世界

 

本报记者   党文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司空见惯的土壤,同样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并且与人类的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黄绍敏博士和她的研究团队,就是这个神秘世界的解码人。他们不仅要探究土壤本身的奥秘,更要寻找科学利用和培育土壤肥力的秘方,为河南粮食的稳产、高产提供持久的肥力技术支撑。

418,记者跟随黄绍敏来到位于原阳的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同一片麦田里,有的小麦已经长到一尺来高,叶片密密实实,又宽又大,颜色碧绿,棵棵健壮挺拔;而有的才刚刚三四寸,植株稀稀拉拉,叶子又细又小,有些甚至已经完全枯黄,典型的营养不良。

 “同样的潮土,不同的施肥方式给土壤肥力造成了不同的影响。黄绍敏解释说,这个小区是20多年从不施肥的土壤,小麦的亩产只有70多公斤,那个小区是按超高产模式施肥的土壤,亩产最高,超过了700公斤。

潮土土壤是我省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类,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50%,生产的粮食占全省总产量的60%。提升潮土肥力和地力、提高作物施肥效果,对河南这个天下粮仓,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黄绍敏和她的研究团队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找出适应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品种、既能长期维持土壤肥力又能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最佳施肥技术和栽培模式。

每年农忙时节,研究团队的工作人员像农民一样,在试验田里施肥、播种、除草。不同的是,他们要在分成上百个大小不同、肥力高低不同的试验田,种下几十个小麦新品种,配合十余种施肥模式,采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土壤样品,在实验室进行处理、检测、分析、整理和保存。

20多年来,土壤研究室相继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专项、863”948”以及河南省重大公益性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研究所研制的土壤培肥技术和肥料配方分别在潮土区新乡、周口、商丘等地推广使用,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亩,粮食累计增产1.5亿公斤,节约肥料成本超过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2.5亿元以上。

在土壤研究室的样本库里,记者看到这里完好地保存着1988年监测站建站以来的试验田植株与土壤样本。1多高的土壤剖面样本整齐地排列在墙角,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人类与土壤的亲密关系。

 “土壤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在大自然进程中,24年不过是一个瞬间。所以,土壤培肥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培育,才能得到良田万顷。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张玉亭说,目前,世界上土壤监测坚持时间最长的是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那里保存的160多年前的土壤样品,今日已经贵过黄金。

黄绍敏和她的同事们没有把土壤卖出黄金价野心,但他们坚持把繁琐、重复、单调、见效缓慢的土壤研究工作持续下去。她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粮食怎么保对土壤肥力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正在摸索精量施肥的方法和技术,为未来粮食产量提高、机械设备更新和新品种的选育储备新的施肥模式。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