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如何走出困境
今年10月中旬,接连发生的3件事及此前的一系列事情,让一直为大量小麦库存得不到转化、农民增收难而忧虑的河南各级领导感到了不少宽慰,更加坚定了他们提出的“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思路。
这3件事,一个是在10月16日闭幕的“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上,竞价成交小麦98.9万吨,协商成交小麦34.5万吨,两项合计成交金额达15.02亿元;一个是在农业部15日发布的优质专用小麦名单中,河南省科研单位选育的4个品种入选,其中有些品种达到国标强筋小麦主要指标和加拿大硬红小麦对照品质水平;第3件事是在15日进行的河南商品周转粮竞价交易活动中,郑州硬麦期货行情突破1400元/吨,小麦价格明显上扬。
更为重要的是,从去年11月延津县第一批5000吨小麦出口印度尼西亚至今,河南已经与中粮集团签订磨粉小麦出口供应合同36万吨。从2002年12月开始,路透社在其全球硬质小麦出口报价单上首次列入了郑州小麦,同时每日发布郑州小麦期货价格;今年3月28日,优质强筋小麦还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全国第一小麦种植和产量大省河南正在走出困境。
小麦一直是河南的第一大优势粮食作物。目前,全省小麦7200万亩的播种面积和2200万吨的总产量,均占居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3/5的份额。自1998年起,河南小麦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对国家的贡献率均居全国首位。
河南小麦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使这个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老百姓有效地解决了温饱和生活问题,而且为全国粮食的宏观调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也就是从那时起10来年以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变化,河南的小麦库存逐年增加,到2002年全省小麦库存已经达到288亿公斤;同时,农民增产不增收,财政不堪重负。长期为温饱而发愁的河南人,从这个时候开始,又不得不为粮食的销路与转化问题而犯愁了。
对此,河南省农业专家和经济专家指出:河南小麦品种品质结构不尽合理,加工转化能力低,市场销售不畅,是主要原因。河南小麦,需要自己的品牌!
对此,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的重大决策,并作为全省实现“十五”计划而采取的“八大举措”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基本思路是:以顺应国内外市场对小麦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需求为重点,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小麦经济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以流通贸易、加工转化为重点,走以销售带生产的道路。根据市场需求,他们开始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不同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做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优质化种子和规范化管理“五化”。
经过4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河南省今年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23万亩,比1998年增长近9倍,占全省麦播面积的35%,初步建成了豫北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中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豫南弱筋小麦生产基地。自主培育的“豫麦34”、“郑麦9023”、“豫麦47”等一批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小麦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近两年,省里重点扶持了40家粮食加工骨干企业,新增小麦加工能力760万吨,使全省小麦加工能力达到了1500万吨。其中,拥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企业12家,开发出了“莲花”味精、“白象”方便面、“三全”速冻食品等一系列小麦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46%、25%和60%,成为国内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在产业衔接上,河南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小麦销售办法,初步形成了现货与期货相结合、场内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批发集中交易与自由协商销售相结合的粮食市场体系,最近3年共销售小麦520亿公斤,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库存压力。
不难发现,河南省目前小麦加工转化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已经成为提高小麦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过去两年,河南省科技厅等单位组织了“小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科技行动,省财政投资1亿多元,对小麦产后精深加工技术进行专题研究,促进小麦加工转化与产业化开发工作。产粮大市南阳市天冠集团的乙醇项目就是一个明显例证。他们生产的乙醇每吨能有效转化3吨陈化小麦,而他们现在的一期生产能力就有20万吨,这意味着仅一个乙醇项目每年就可以转化小麦60万吨,相当于一个产粮大县两年的小麦总产量。此外,以小麦为主的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9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06.5亿元,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本报记者 乔地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