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补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直接补贴从2002年已经开始酝酿、论证,现在已进入试点阶段。所谓粮食直补改革,就是国家把给粮食企业用于收购、储存等流通环节的费用转变为直接补给生产粮食的农民,以减少中间环节。对于这项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基本可以达成共识,但在如何处理好各种矛盾、具体操作以及要达到的目的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的分歧,很有必要进行透视,认清它的面目,从而有的放矢地搞好这一工作。
目前的试点先从粮食主产区开始。安徽的来安县、天长市,吉林的东丰县,湖北、河南的一些地区率先进行了试点。各地改革方案林林总总,不尽相同,反映出改革的复杂性。粮食直接补贴制度改革本身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成败影响深远。它牵扯到生产和消费、中央和地方、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税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有重点、有目标,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形成合力,开创多赢局面,直接补贴才能顺利进行,反过来直接补贴亦可促进其他改革。
直接补贴应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稳定提高粮食产量为调节目标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耗量大;地域广,旱涝灾害频频发生,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粮食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目前国家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中央、省级储备体系,但要从长期根本上考虑解决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直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直接补贴制度实施的目的首先在于提高粮农收入,而不是别的。要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必须心怀坦诚,实行扎实有效的补贴制度。切忌形式主义,切忌半途而废。如果一亩地得到的补贴,农民不足以购买几斤种子、半袋尿素,那样的补贴无异于杯水车薪。
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应该是直接补贴调节的目标。看到一篇报道说“直补”对种植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某村将传统粮食种植改为种植旱作苜蓿,每亩年收入可达800元以上,是种植粮食作物的2.5倍。报道说只要农民以现金形式缴纳了农业税,就可以直接享受补贴。这样的直接补贴,不利于粮食生产,如果全国推广宣传,势必影响粮食种植面积,有损于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退耕还林保护生态,国家有专门政策)。当然农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是好事情,补贴该不该给值得商量。直接补贴的导向应该是补贴给粮农,支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粮食直接补贴改革要便于操作,以当年实际种植粮食面积为依据补贴给种粮农民
从全国一些试点县看,补贴标准、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大多数县操作繁杂,工作量大。有一些指标不易掌握,人为因素掺杂其中,如保护价价格、粮食产量,实际操作时会产生许多矛盾。我认为较为理想的办法是,在计税的土地面积范围内,种植粮食就给与补贴(粮食品种可以适时调节)。在粮食作物青苗长出时核发给种植户,每亩补贴标准掌握在30--50元,按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补贴,直观方便,农民拿到补贴款后,可以及时给土地增加投资。
直接补贴可由各级财政组织,乡镇一级财政所实施。农发行对补贴款的发放实行动态监测和管理,配合财政部门及时将补贴款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财政和政策性银行相互配合制约,有利于补贴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补贴资金来源可考虑用部分粮食风险基金和财政支农资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拿出一半。
直接补贴制度实施后,正确认识和应对市场上出现的局部的、阶段性的粮食数量忽多忽少,价格偏高或偏低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市场化,以前政府用指令性手段管理粮食的手段已经失灵,必须代之以市场购销机制,发育良好的,市场将按照市场法则自发调节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粮食出现暂时的短缺和价格的偏高、偏低,不必惊慌失措,而去改变既定的方针政策。市场价格低迷种植就会减少或者粮农自己储藏,不在市场销售;市场价格看好时种植会增加、销售也会增多。粮食的供求数量的变化会通过价格信号传递给农民。粮食为大宗商品,全国的生产和消费有一个常量,况且生产周期仅半年左右,不算长。长时间以来,粮食价格偏低,严重影响粮农的收入,如果通过市场调节出现持续稳定的粮价上升未尝不是好事,除去城市少量的低保户外,大多数居民对于粮食价格上涨一定幅度甚至一倍还是可以承受的,因为居民买粮部分在生活支出中占比重很少。
农业政策性银行要进行体制创新。在支持保扩粮食生产、流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做文章
农业发展银行对现有企业在信贷管理方面要坚持真正的“以销定贷、以效定贷”,择优扶持。第二步要将支持粮食流通领域扩大到支持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都要予以支持。对粮食流通领域要打破所有制限制,择优扶持一批经营能力强、信誉好的国有购销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使粮食真正流通起来。市场活跃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才会解决。农民富裕就可对付市场出现的异常变化,粮食直补政策也能顺利实施。
粮食直接补贴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操作实施难度较大。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直补”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分配问题。直补改革要认准方向,拿出科学求实的态度,辅之以可行的配套措施、良好的监督制约机制,才能大功告成。
(马选民)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