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计划”撑起农民好年景
□本报记者林常艳
“我们采用了农科院的技术,目前生产基地获得了绿色蔬菜产地认证,产品通过了认证,贴上了‘绿色’标签,不但价格有保证,销路更是不愁。”刘艳丽说。
为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即在全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产区,创建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和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
“以前农民种地基本是看天,这几年虽然老天也帮了忙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但高收益的关键还是‘人’。”省农科院科技推广处副处长李保全告诉记者,“农科院在葡萄小麦套种的栽培到病虫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多次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全程为农户提供科技保障。”
以国家粮食安全为核心,省农科院在永城、西平、延津、商水和罗山等地,积极创建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整乡整县建制推动粮食高产稳产。统计显示,四大粮食作物新品种在全省覆盖面积已超过30%这一成果有力支撑了我省今年夏粮总产实现“十连增”。其中,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366”再次突破千万亩,将贡献2亿多斤优质商品麦。在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延津,该县副县长黄保兴奋地说:“今年延津的50万亩“郑麦366”,通过订单预售一空,每斤比普通麦收购价高1毛多。”据各示范县反映,当前小麦等各种作物高产示范区均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说:“这个行动的重点一是保障粮食丰产,二是推广高效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名优果蔬、园林花卉、珍稀食用菌、畜禽标准化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经济作物的技术服务与示范。”
“尤为可喜的是,我们在这一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支撑、政府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运作‘三位一体’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基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果示范推广新模式。”马万杰高兴地说。这也为我省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提供了示范样板,为中原经济区探索“两不三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