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原 最 美 四 月 天
??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考察“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进展情况侧记
编者按 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河南承担着新增155亿斤粮食的重任。新增这么多,河南靠什么?在2012年完成粮食产量“九连增”之后,创造粮食产量的“十连增”乃至“N连增”,河南靠什么?改变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让中原农村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原梦,河南靠什么?这一切,归结成一句话,靠科技支撑。
人勤春早,地肥粮丰。4月26~28日,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带领有关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到延津、西平、商水三县的田间地头,考察观摩自去年开始实施的“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马万杰轻车简从,先后考察了20多个示范基地或组织,所到之处,一畦畦小麦“精神抖擞”,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车车绿色果蔬行销各地。
一块红薯飞往迪拜的奇幻之旅
“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是河南省农科院去年年初实行的院县合作项目,即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业产区,创建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县和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基地与企业衔接,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大联合、大协作,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到场、到田,指导农民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据马万杰介绍,去年省农科院选择了永城、商水、西平、罗山、延津5个县(市)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
宽敞的大棚里,社员们正在细心地剪苗;整齐的田畦中,妇女们正在紧张地栽秧。在目前大田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情况下,过去这种集中劳动的场景已经很少见了。他们像呵护细小的生命,在栽种着明天的希望。
在延津挂职的科技副县长黄保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貌似普普通通的红薯,这是省农科院经过脱毒处理的红薯品种,产量高、不易生病,吃起来口感好,顶得了粮食,当得了水果,国内供不应求,国外打进世界著名的时尚之都??迪拜。据介绍,去年永良红薯合作社繁育的薯苗和生产的鲜红薯在国内主要销往重庆、贵州、新疆等地,国外远销阿联酋、卡塔尔等国,目前已派团队在迪拜成立销售公司。
永良红薯合作社的宋新凯告诉记者,省农科院专家蹲点来这儿送技术、送服务、送化肥,建立高产示范方。合作社生产的有鲜红薯、水果红薯、贡薯等20多个品种,同时还将生产红薯罐头、饮料等。宋新凯兴奋地告诉记者:“红薯大家都会种,专家让我们懂得利用科技种红薯,才能增产增收。没有省农科院的专家就没俺这里的脱毒红薯。”
一粒小麦折射舌尖上的河南
去年,我省发布了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主食产业化工程。业界人士都说,舌尖上的中国离不开河南小麦。那么,在众多小麦品种中,又会有哪些品种主导舌尖上的河南呢?
近年来,省农科院的育种家主攻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从当年响当当的郑麦9023,到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品种郑麦366,以及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郑麦7698,都将在一定时期内主导河南乃至全国人的味蕾。
随后两天里,记者随同马院长一行,先后观摩了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郑麦366万亩示范方、僧固乡沙庄村小麦万亩示范方。此外,专家还观摩了郑麦366、郑麦379、郑麦101、郑麦3596等新品种(系)。省农科院雷振生研究员说,提供这么多品种(系),主要是为当地进一步品种更换提供依据。示范田作为成果转化的样板田,更能检验出这些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水平,从而辐射周边县市,起到窗口作用。
专家指出,以郑麦366和郑麦7698为代表的优质小麦,逐渐代替进口小麦,成为高档面点的首选面粉,成为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小麦。
一亩园十亩田的科学样本
一座座蔬菜大棚里春意盎然,一派温暖的绿色天地。
小潭乡大潭村的刘栓兄弟俩种了3亩地的大棚黄瓜,他们栽的这个黄瓜品种特别高产,隔一天就可以摘一次,那片没摘完,这边已经长好了等着摘。刘栓说,目前刚进入盛果期,每亩已经采摘5000公斤左右,估计一亩能摘1万公斤黄瓜,每亩地净收入3万元,简直就是一亩园十亩田的科学样本。
看完黄瓜,在马万杰院长的带领下,考察人员进入种植番茄的大棚。绿油油的植株长势喜人,红红绿绿的果实挂满枝头,菜农正在精心给番茄疏花疏果。姚秋菊研究员介绍,这个番茄品种的特点是结果多,果色、果型比较好,商品品质很好。当然,这些品种都是省农科院提供的,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看到来这里考察的专家,村民纷纷围着马万杰院长,夸不尽的好收成,说不完的感谢话。
在西平县盆尧镇温棚蔬菜示范基地,当地一位菜农告诉记者,只要加入专业合作社,就可以享受省农科院从品种供应、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的全程服务,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办不了的事情。
农业科技创新结硕果
当地农技人员介绍,为促进农民增收,朱集村引进了省农科院园艺所自主研发的“葡萄与小麦套种模式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在葡萄行间套种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366,夏季小麦亩产350公斤,秋季葡萄亩产1500公斤,综合亩收入1.2万余元,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双丰收。如今,朱集村已经从以前的200亩葡萄基地,发展到今天的近千亩葡萄园,形成了年产值高达千万元的葡萄生产产业链。当前,葡萄与小麦套种配套栽培技术、葡萄避雨棚技术已在我省郑州、洛阳、周口等多个地市推广应用。
在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记者见到了村支部书记魏永齐。据他介绍,魏集镇“养牛+双孢菇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循环农业基地,就是用麦秸秆、玉米秸秆发酵喂奶牛,然后用牛粪和麦秸秆栽培双孢菇,最后菌渣返田生产有机蔬菜和瓜果。经过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农户掌握了双孢菇湿度和温度的平衡,今年一下子多收了好几茬,现在每个棚比往年多收入了1万多元。在养殖奶牛方面,经过省农科院专家指导后,每年仅青储饲料就节约了40万元,养殖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也相应增加。魏永齐激动地对马万杰院长说:“省农科院的专家李秀杰来我们这儿挂职科技副县长后,我们赚钱更有保障了,以后希望马院长多派些专家到我们基层来。”
最后,马万杰一行还到魏集镇天华合作社参观了郑麦7698、花培8号、豫宝1号三个百亩方及生物农药防治小麦全蚀病示范田。技术人员介绍,这几个百亩方是去年全蚀病最严重的地块,今年使用了省农科院研发的生物拌种剂,通过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减少了发病,促进了作物生长。
中原最美四月天。无垠麦田,艳阳高照,田畴如翠,碧波荡漾,丰收在望的美景,千里沃野的诗意,令人鼓舞,引人遐思。
在紧张的考察过程中,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要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已基本没有余地,靠继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也难以为继,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本报记者 郭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