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国产大豆亟须突破产量大关
  1991--2001年,我国大豆产量增长缓慢,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很不稳定。播种面积在704--950万公顷之间徘徊,受自然条件影响单产在1410--1790公斤/公顷之间波动,产量由1994年1600万吨下降到2001年1541万吨。 2001年底受进口大豆冲击,我国大豆种植收益下降。2002年大豆播种面积下降,但是在有利气候条件作用下和国家政策支持下,大豆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单产达到1893公斤/公顷,总产达到1651万吨。 2002年底以来国产大豆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种豆收益增加,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2003年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3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37亿亩,约比上年增加648万亩,增长5%。但是由于大豆主产区遭受春旱、夏涝以及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内蒙古和黑龙江大豆单产下降幅度较大,大豆品质有所下降,成熟期较往年推迟。吉林和辽宁地区总体气候条件良好,产量都将明显增加。估计今年我国大豆产量大大低于预期,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部高油高产大豆示范项目基地,通过采取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措施,战胜了不利的气候条件,大豆生产形势喜人,黑龙江省垦区1000万亩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65公斤。大豆振兴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大豆生产方式的变革,推进了品种优质化进程,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订单推进了大豆产业化进程。此外,通过项目带动,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进了观念,推进了我国大豆生产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出现了新的耕作模式,如反租倒包、股份制农机公司等。 油粕过剩给压榨能力扩张警示 一、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大豆需求快速增加,供求差距拉大,进口快速增加 大豆用途广泛,产业链长,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工成豆油和豆粕,是重要的油脂和饲料来源。随着油脂加工企业的扩张和激烈竞争,原料之争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效益的首要因素。直接决定我国大豆需求的是油脂企业的压榨需求。 目前我国压榨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加工能力过剩,由2000年的2460万吨猛增至去年的5000万吨,今年估计新增能力超过1000万吨,年底预计将达6000万吨。全国榨油工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17.2%,而建设日处理千吨以上的大油厂的势头仍然很猛。与如此快速增长的加工能力需求相比,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相对落后,可供压榨的国产大豆不到100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导致我国大豆市场供求差距逐渐拉大,要求进口的呼声高涨,季节性价格回落不明显,大豆价格居高不下。伴随着油脂企业“大挤小”和“大竞大”的角逐,大豆市场供求偏紧状况难以根本改变。 2002/03年度我国进口大豆2142万吨,比2001/02年度1039万吨的进口量翻了一倍多。加上国内1651万吨产量,年度新增供给量为3792万吨,增加1213万吨,增长47%。估计大豆压榨量比上年度增加562万吨,达到2643万吨,年度大豆总消费量为3434万吨,增加605万吨。估计期末库存增加358万吨,库存消费比由上年9.9%增加到18.7%,呈供大于求格局,但是由于企业提高其周转库存量,并且库存比较分散,因此大豆库存总量的增加并没有对价格构成实质上的压力。 二、豆油市场呈供大于求格局 2002/03年度我国豆油供应比较充足。累计进口豆油172万吨,比上年增加135万吨,增长3.7倍;根据大豆压榨量,估计国内生产豆油458万吨,豆油年度新增供给量630万吨,增加239万吨。 豆油替代性消费增长比较快。2002年油菜籽减产80多万吨,进口减少110万吨,今年1--9月油菜籽几乎没有进口,比上年同期减少57万吨,今年夏收油菜籽虽然增产100万吨,但是因高温多雨,霉变等自然损耗很大,因此对替代品豆油的需求增长。估计2002/03年度,豆油总消费量为47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79万吨。估计期末库存增加160万吨,库存消费比由上年度的15.6%上升到本年度的47%,豆油市场呈供大于求格局。 三、豆粕供给大幅增加,市场呈现供大于求格局 2002/03年度国内豆粕产量约达2038万吨,比上年增加423万吨,增幅达26%。受非典疫情影响,国内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对豆粕需求增长最多与上年基本持平。估计2002/03年度,国内豆粕消费量为1671万吨,增长115万吨;出口80万吨,减少35万吨;年度总消费量1751万吨,比上年度增长5.4%。国内需求增长相对落后,豆粕年度总供给大干总需求,期末库存增加287万吨,库存消费比由上年度的10.4%上升到本年度的26.2%。 豆价涨幅国内小于国际市场 一、9月下旬以来国际大豆、豆油价格反弹 由于美国农业部8--10月份连续调低美国大豆预测产量,国际大豆价格在7月大幅度回落后,从8月中旬开始持续上涨,10月中旬再次掀起高潮。现货价格:9月16日,美国2号黄大豆美湾离岸价每吨由上月同期248美元上涨到274美元,10月24日达到346美元,是200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期货价格:10月1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其10月份供需报告之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价格暴涨,10月14日,11月份大豆合约价为每蒲式耳741.1美分,17日回落到729.2美分,11月6日上升到757.6美分的高价位,比上月同期上涨70美分。 伴随着大豆价格的上涨,豆油和豆粕价格也迅速攀升。10月14日,芝加哥交易所12月份豆油合约收市价上升到27.35美分/磅,11月6日回落到25.19美分/磅,比上月同期下跌0.13美分/磅。11月6日,芝加哥交易所12月份豆粕合约收市价上升到244.2美元/短吨,比上月同期上涨42美元。 二、8月底国内大豆价格持续下跌,9月下旬开始反弹,豆油和豆粕价格9月中下旬暴涨 8月底受进口大豆大量到岸和季节性价格下跌因素影响,国产大豆价格迅速下跌。9月下旬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国内价格也迅速攀升。10月下旬价格略有回落。 受国内供大于求关系的影响,4月份至9月中旬,国内豆油价格处于缓慢下跌趋势,充分表明国内豆油市场存在明显的供过于求压力。9月下旬以来出现暴涨。10月下旬豆油价格都回落到7800元/吨左右。 今年1--8月份,国内市场豆粕价格一直在1900--2300元/吨之间波动。9月份以来豆粕价格小幅上涨,10月份出现暴涨,由9月初的每吨2100--2200元迅速攀升到10月中旬的2900--3100元,每吨上涨了800--100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每吨豆粕价格上涨1100元左右。10月下旬,全国豆粕价格有所回调,但幅度不大,各地豆粕价格仍然维持在每吨2750--3000元的水平。 三、进口大豆工厂采购价和国产大豆持平 随着进口大豆价格迅速攀升,进口大豆工厂采购价格仍比国产大豆价格高。截至10月24日,山东地区进口的大豆工厂采购价格为3290元/吨,比国产大豆工厂采购价格高150元/吨。 尽快改变国产大豆被动地位 一、大豆资源占有不均匀,油脂加工业规模化格局逐步形成 目前我国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和质检审批制度,把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上年的进口实绩作为发放进口许可证的主要依据,客观上造成了大型压榨企业在大豆进口上的垄断地位。据了解,90%以上的进口大豆集中于国内7--8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除东北地区以外,95%的中小油厂几乎停止大豆压榨。据江苏饲料企业反映,江苏原有40多家大豆压榨企业,目前只有2--4家大豆压榨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 进口大豆资源被大型合资独资企业占有,他们不仅可以赚取压榨利润还可以赚取分销利润。进口大豆库存主要集中在这些企业中,截至10月下旬,港口进口大豆库存280万吨。国产大豆则主要被产区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收购。国内大豆供应总量是充足的,但是市场有效供应不大,中小企业原料和资金短缺,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油脂行业规模化格局正在形成。 二、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油脂加工企业获取超额利润,饲料业、养殖业和人民生活消费成本剧增 具有垄断地位的压榨企业,为保持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有意控制大豆压榨数量,抬高豆粕和豆油价格,其中广东和江苏两地是价格上涨的领导。随着豆油和豆粕价格的暴涨,油脂加工利润迅速增加。相反,饲料业和养殖业原料成本和人民食用油消费成本急剧增加。前两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每吨大豆的正常利润约100元,目前由于豆粕和豆油价格的快速上涨,前期大量囤积进口大豆的压榨企业,每吨大豆的压榨利润可高达1000元以上。 三、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由国际市场主宰,国内外垄断价格的形成使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 尽管2002/03年度世界大豆市场呈现供大于求格局,但是世界大豆价格无视南美增产和库存增加,价格不断上涨。2003/04年度世界大豆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但是世界大豆价格却在今年10月份出现暴涨。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是世界大豆定价中心,美国的供求关系成为世界大豆价格的主宰。 根据国内外各个分析预测机构的分析结果,今年我国豆油和豆粕市场都将呈现供大于求格局,库存显著增加,价格理应成下跌趋势。但是在垄断条件下,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目前豆油和豆粕市场成交清淡,从长期来看,价格必将回归到合理的区间,截至10月24日豆油价格已经下跌到7200--7300元/吨,豆粕价格为2780--3120元/吨。 四、大量进口将使国内外大豆价格居高不下 油脂加工企业扩张规模以及提高周转库存,使进口大豆猛增。实际上,南美大豆库存量越来越大,价格不应出现如此涨幅。我国越买得多,国际市场价格涨得越高,买方市场农民越惜售,这样反过来也将增加油脂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                                         (汤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