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河南日报》:张新友王复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南日报》,128日:头版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张新友研究员

科技花开人生路 育种为民赤子心

 

 

本报记者尹江勇1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院士增选结果,我省有两位专家当选。他们分别是: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省农科院张新友研究员当选农业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二者均为终身荣誉。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今年中国工程院共产生了70位新当选院士和8位新当选外籍院士。

据了解,此次增选结果创造了我省连续四个遴选年均有专家当选院士的记录。目前,在豫两院院士共有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1人;23名院士中有13人在中央驻豫单位,10人在省属单位。自2003年我省本土培养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以来,这次是我省第五次本土培养的人才当选院士,是我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张新友,19638月出生,河南太康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兼任省科协副主席、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务。他长期奋斗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第一线,为推动我国花生育种水平提升和农业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和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科学技术成就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首届河南省专业技术杰出人才,

        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31年,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1.05亿亩,增产花生230万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5亿元,为推动花生种植制度改革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品种支撑;

        创建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花生远缘杂交育种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育种技术的重要突破。带领科研团队在花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遗传及其分子标记发掘、遗传转化等育种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担任国际花生基因组联合会执行委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促成了中美花生基因组联合测序、玛氏-中国高油酸花生育种等国际合作项目;

        他,就是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花生专家张新友。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长期倾心于我国花生育种水平提升,专注于推动我省农业科技快速发展。作为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表示:要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为花生学科的发展和我省农业科技进步多做贡献。

       勇攀科学高峰争创一流科技

       花生是人类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质来源。我国是世界第一花生生产大国,河南是国内最大花生生产省份,近年花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2%,总产量占全国总产的27%。作为著名花生育种专家,如何解决我国花生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多出品种、出好品种,提高花生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张新友心中永远的牵挂。

       八五以来,张新友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数十项研究课题,率领课题组刻苦攻关,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相继育成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高油、抗病花生新品种33个,其中1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鉴)定,9个为含油量超过55%的高油品种,育成品种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花生育种团队中名列前茅。

       针对花生栽培种优异种质缺乏、推广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张新友带领科研团队系统开展野生花生利用技术研究,创建了以杂种幼胚离体培养、染色体倍性操作和分子细胞学鉴定为核心的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优异新种质并育成了远杂9102、远杂93077个种间杂交花生新品种,这些新种质和新品种成功地聚合了来自野生花生的优异基因,丰富了栽培种的遗传基础,实现了花生野生种质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在育种理论及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张新友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花生产量性状及脂肪、蛋白质、脂肪酸组分等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为性状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指导;率先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花生栽培种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建立了简便、高效的高油酸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育种实践;建立了花生高效植株再生体系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为花生基因功能验证奠定了技术基础。

       张新友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有12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获得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先后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花生遗传育种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9部,为推动我国花生育种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选院士后,张新友告诉记者:能够成为院士是对科技人员一生科研追求的极大激励,是科研事业的新平台、新起点,所担负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所承载的社会期待也会更多。要在保持原有研究优势的情况下,尽量弥补团队自身的短板,努力取得更大的科研成就。推广高产之开辟富民之

        作为育种家,张新友深深地懂得,良种虽然是最具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但是只有被农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他非常重视新品种的推广,通过创办示范基地和开展技术培训,将新品种和新技术转化为农民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的致富技能。

        多年来,张新友和他的团队在广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不仅为每一个新品种制定了具体的栽培技术规程,而且研究制定了油用型、食用型和出口型等各类品种的布局及栽培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对品种的合理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省18个省辖市50多个县,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花生高产示范田,示范带动豫花7号、豫花15号、远杂9102等品种迅速成为我省主导品种,并且大面积推广到安徽、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北京等地,大幅度提高了花生单产水平。其中,在延津县建立的豫花7号高产示范田,曾创下亩产663.5公斤的我省花生单产最高纪录。

        截至目前,张新友团队选育的豫花远杂系列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1.05亿亩,最大年度种植面积约占黄淮海地区花生面积的23%、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55%,累计增产花生230万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15亿元,为推动河南乃至全国的花生生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其中,豫花4号、7号、8号、11号、14号和远杂9307等高产早熟品种的推广,有力促进了黄淮海地区的花生种植制度由春播一熟向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制变革,极大缓解了粮、油作物争地的突出矛盾;豫花15号、远杂9102、豫花9327等高产早熟高油、出口型优质品种的推广,缓解了我国花生品质差、专用性不突出的问题,显著提高了花生产品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有力支持了加工及贸易企业发展。

        在成果推广转化过程中,张新友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与产业链条的延伸,积极探索科研单位与加工、贸易企业和生产基地合作的育、繁、推、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近年来,张新友带领科研团队先后与河南豫研种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南海种子有限公司、河南金沃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南阳庄稼人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在花生良种繁育、规模化种植、订单生产、产后加工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不断提高花生的综合效益,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群众和相关企业发展花生产业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倾心团队建设培育优秀人才

        长期以来,作为学术带头人和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新友始终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正派、勤奋、严谨、创新、律己、协作的精神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逐步形成了讲团结、比贡献、重协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团队氛围,带出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花生科研团队。他重视年轻人的培养,鼓励年轻人踊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年轻人克服浮躁心态,立足岗位拼搏成才。

        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攀科学高峰,先后有8人次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或省级学术荣誉;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依托团队建设了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河南花生分中心、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进一步提升花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已在农业科研战线上拼搏了31年的张新友来说,科学研究永远没有最高峰,追求探索永远保持进行时。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一如31年前那个满头乌丝的学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为了河南农业更美好的明天,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