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4月26日:B1头条
科技支撑老区茶园换新貌
新县俩茶园标准化建设得到有机转换认证
人间四月芳菲尽,茶乡处处香满园。4月20日,记者随同省农科院的专家到新县有机茶园采访,只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新茶飘香,好客的茶农煮茗以待宾客。茶未入口,晶莹剔透的绿色已使人心醉,及至细品轻抿,顿感又甜又香,喉舒肺爽,吐气如兰。在随同专家参加“有机茶园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认证”现场观摩交流会过程中,记者见证了这一杯茗茶幕后的科技力量。
人工云雾出好茶
谷雨时节茶乡忙,田间地头话农桑。一场淅淅沥沥喜雨中,只见山水相依,层林叠翠,无数黄色诱虫板点缀在茶园中,宛若漫天的繁星。在新县副县长王恩情等陪同下,省人大常委、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带领院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先后参观了新县香山茶厂和新县陈店乡云山茶场。
茶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天气晴朗,天空艳阳高照,山外肯定热气逼人,但你一走进茶园,就会发现这里云雾缥缈,湿润凉爽,宛如仙境。原来,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茶园实施了人工喷雾工程。据项目主持人张香凝博士介绍,新县香山湖核心试验区实施的人工喷雾系统,在山顶建设喷雾系统,下面建设微喷灌系统,从而集成有机茶园雾灌管理系统,使灌溉层内水分分布均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茶园小气候等均能得到合理的调剂,不致产生地表径流、深层土壤渗漏以及破坏土壤结构等弊病,不仅解决茶叶春旱问题,还能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
人工喷雾系统通过提高空气湿度,提高叶片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从而提升茶叶品质;通过提升茶叶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适度提高茶叶产量;这样的造景效果,利于打造生态观光茶园;同时还能将动物源、植物源肥药喷洒至茶叶叶片,实现水肥药一体化。过去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现在通过技术手段,效法自然,巧夺天工,达到“人工云雾出好茶”的目的。
生物防治出品质
如果说人工云雾系统是改变茶园小气候的话,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则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刘玉霞指出,采用杀虫灯、性诱剂、诱虫色板、糖醋液、修剪等物理方法进行防治,不用施药防治,就可降低茶叶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上文提到的点缀在茶园中的黄色诱虫板就是诱虫色板。在茶场工作人员指引下,记者看到,每一块诱虫色板上都粘了不少危害茶树生长的各种害虫。
据了解,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措施,比如换种抗 病虫害的品种,在采茶、修剪过程中摘除害虫及虫卵,深埋落叶;物理防治措施包括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有保护和施放害虫天敌,利于生物源农药抑制害虫。
新县香山茶场董事长李根金告诉记者,以前采用农药杀虫,或是粗放式管理,造成品质和产量下降,目前通过物理治理病虫害,同时干旱季节还可以通过微喷解决浇水难问题,使茶场产能大幅度提高。
目前香山茶已有60公顷茶园通过有机认证,茶叶价格高出市场价格的15%~30%。在这一过程中,省农科院资环所、加工所、植保所三个所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指导,省农科院专家多次到现场采集各种土样、水样、茶叶小样标本,来新县解决茶场技术问题,完成了茶园雾化、微灌、有机茶认证,帮助把关达到有机茶叶标准,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像喷雾这一项,在国内同行业的技术内算是前列,造景既可以观光,也可以提高和改善品质,吸引了方圆十几个茶场来学习、参观、交流。
有机认证出品牌
房卫平告诉记者,无论是人工喷雾技术还是生物防治技术,都属于省农科院实施的“有机茶园生产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这一项目的目的是在新县集成信阳茶产地环境、标准化种植、农业投入品监测、有机茶叶认证及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大面积示范,建设有机茶特色生产基地并进行广泛推广,进一步提升信阳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信阳茶叶持续健康发展。
几年来,省农科院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有机茶叶标准体系,强化相关知识的培训;落实有机茶叶项目的具体细节,注重示范引导;注重优化生态环境,从每个细节抓起,向有机生态模式看齐;指导企业有机知识,从申请前的准备到提交认证申请,现场评审及获证后的监督,切实把关。经过近两年的准备,通过权威机构监测评估后,新县香山湖茶园和云山茶场都获得了“有机转换认证证书”。4月20日,房卫平分别给新县香山茶场、云山茶场颁发了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两年后,再经评估检测合格,这两个茶园才能获得正式的有机认证证书。据了解,健康农产品分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个层次,其中“有机”是最高等级。
据省农科院加工所王安建研究员介绍,通过实施“有机茶园生产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使广大茶农提高了认识,使茶乡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了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需要,能更好地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打造茶乡品牌。
据悉,新县茶场有30万亩,年产茶叶500万公斤,年产值10亿元,目前通过有机茶叶认证的还不足1%,通过这两个茶场的有机认证,进而在当地打造推广模板,能带动和辐射新县茶叶升级换代,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靠省农科院科技支撑,老区茶园换了新貌。(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